孩子不愛吃飯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關係,說得嚴重一點就是父母“佔用”了孩子吃飯的自由空間,其中首當其衝的原因在於父母常以說教甚至“強迫”的方式命令孩子吃這吃那,很少顧及孩子的內心感受。吃飯是人的本能,餓了自然會吃,如果孩子長期不能感受到吃飯的樂趣,那麼在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理中,吃飯就會成為一種負擔。
首先是孩子失去了吃飯的“自由環境”,把吃飯當成了一種心理負擔。 除了疾病的因素之外,孩子不好好吃飯可能是由父母過於擔心,給孩子施加過多壓力造成的。很多父母為了孩子能茁壯成長可謂用心良苦,特別注重孩子飲食的營養搭配,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常常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結果事與願違。因為每當吃飯的時候,父母就不停地勸孩子“多吃點這個營養豐富;把那個吃了可以增加蛋白質。這個微量元素含量高,要多吃點,能讓寶寶變得更加聰明;那個裡面鈣充足,要吃多點,能讓貝貝快點長高”。試想,這樣做的結果,勢必讓孩子不知所措,轉移了吃飯的注意力,影響了食慾。如果孩子不願意吃,父母很可能會數落孩子,有的還會強行喂孩子,甚至逼迫孩子吃。無形中,父母就限制了孩子的“吃飯環境”。時間一長,孩子很容易產生牴觸情緒,吃飯就像如臨大敵,不愛吃飯最終成了習慣。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可以用遊戲的形式引導孩子對營養的興趣,比如,可以把含有不同營養物質的食物、蔬菜和水果做成卡通形象,幽默地講述它們對學習、聰明、身高等的好處,肯定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逐漸養成對吃飯的正確認識。
其次是父母硬性規定孩子的飯量。 還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就硬性規定孩子每頓飯必須得吃多少,把吃飯當成任務佈置給孩子,讓吃飯不再是種享受。父母這樣做,可能會改變孩子對吃飯的“目的”的誤解,對吃飯產生牴觸情緒。實際上,孩子的食量有大有小,只要吃飽,營養均衡就行了,沒有必要造成營養過剩,這樣的話,反倒對成長髮育不利。如果父母感覺孩子確實沒有吃好,可以從飯菜美味的角度去刺激孩子的食慾,而不是任務和說教。
總之,只要孩子微量元素、維生素等各項指標合乎標準,身體發育正常,建議父母不要在孩子吃飯時進行“教育”,也不要給孩子佈置吃飯的任務,而是要營造自然、輕鬆的就餐環境,這樣孩子的心理和食慾才能調動到最佳,從而更有利於營養的吸收,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有好處。
你們覺得呢?
作者 白新明
孩子不愛吃飯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關係,說得嚴重一點就是父母“佔用”了孩子吃飯的自由空間,其中首當其衝的原因在於父母常以說教甚至“強迫”的方式命令孩子吃這吃那,很少顧及孩子的內心感受。吃飯是人的本能,餓了自然會吃,如果孩子長期不能感受到吃飯的樂趣,那麼在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理中,吃飯就會成為一種負擔。
首先是孩子失去了吃飯的“自由環境”,把吃飯當成了一種心理負擔。 除了疾病的因素之外,孩子不好好吃飯可能是由父母過於擔心,給孩子施加過多壓力造成的。很多父母為了孩子能茁壯成長可謂用心良苦,特別注重孩子飲食的營養搭配,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常常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結果事與願違。因為每當吃飯的時候,父母就不停地勸孩子“多吃點這個營養豐富;把那個吃了可以增加蛋白質。這個微量元素含量高,要多吃點,能讓寶寶變得更加聰明;那個裡面鈣充足,要吃多點,能讓貝貝快點長高”。試想,這樣做的結果,勢必讓孩子不知所措,轉移了吃飯的注意力,影響了食慾。如果孩子不願意吃,父母很可能會數落孩子,有的還會強行喂孩子,甚至逼迫孩子吃。無形中,父母就限制了孩子的“吃飯環境”。時間一長,孩子很容易產生牴觸情緒,吃飯就像如臨大敵,不愛吃飯最終成了習慣。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可以用遊戲的形式引導孩子對營養的興趣,比如,可以把含有不同營養物質的食物、蔬菜和水果做成卡通形象,幽默地講述它們對學習、聰明、身高等的好處,肯定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逐漸養成對吃飯的正確認識。
其次是父母硬性規定孩子的飯量。 還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就硬性規定孩子每頓飯必須得吃多少,把吃飯當成任務佈置給孩子,讓吃飯不再是種享受。父母這樣做,可能會改變孩子對吃飯的“目的”的誤解,對吃飯產生牴觸情緒。實際上,孩子的食量有大有小,只要吃飽,營養均衡就行了,沒有必要造成營養過剩,這樣的話,反倒對成長髮育不利。如果父母感覺孩子確實沒有吃好,可以從飯菜美味的角度去刺激孩子的食慾,而不是任務和說教。
總之,只要孩子微量元素、維生素等各項指標合乎標準,身體發育正常,建議父母不要在孩子吃飯時進行“教育”,也不要給孩子佈置吃飯的任務,而是要營造自然、輕鬆的就餐環境,這樣孩子的心理和食慾才能調動到最佳,從而更有利於營養的吸收,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有好處。
你們覺得呢?
作者 白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