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騎驢馳騁天下
-
2 # 保定微評說
怎麼樣快速解決孩子學習不動腦的問題?我來說下我的觀點。
試想一下,如果你自己不愛動腦筋,原因在哪裡?我說的是根本原因。我個人認為,是你對它一點興趣都沒有!孩子不動腦筋,是因為他根本不想參與其中。
所以我們要做兩件事:
一、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真正的學霸從來不是被逼出來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學霸級學生對於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
解決途徑:
教師加強對學習趣味性的備課投入,加強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家長為孩子尋找學科趣味化的活動或例子。
比如從網路上尋找學科內容的有趣視訊或活動,讓孩子去觀看或參與。
以此讓孩子感知知識的“有趣”,這樣他才會學著動腦筋解決問題。
有些孩子習慣了等著“喂”,可能是因為平時家長輔導得很多,方法也不對,沒有耐心,直接告知答案。久而久之,孩子聽課和做題時已經形成了惰性,懶得聽懶得想懶得思考,孩子心裡認為反正後面家長還要干預很多,家長還要幫著輔導。這不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要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們要找到一個正確的解決途徑:
家長要注意幫助孩子的方式。學習是靠引導,非告知。學習是思維的鍛鍊,注重對孩子進行提問,讓他去想,要做到及時鼓勵獎勵,時間長了孩子就有了自己的思考,才會動腦筋。
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對孩子的分析,與老師勤溝通,針對孩子做出培養方案,有的放矢。
未完待續!想到什麼我會再補充,認同我的朋友請直接向我提問,我會一一解答我對兒童教育的一些想法。
-
3 # 快樂的跋涉者1
對這個問題,我用四招搞定。
https://www.ixigua.com/i6826494862100005380/
https://www.ixigua.com/i6826494214558188039/
第二招,讓學生做題時圈出關鍵字詞句,避免因為沒有關注關鍵詞而做錯。
第三招,讓學生標出思考過程,看看思考過程是否正確。
寫出你的思考過程,或者你用了什麼原理,用了什麼法則啊,怎麼想的,都要寫出來,這樣的話呢,孩子在做題的過程當中寫出了自己的思路,如果一旦出現錯誤的話,老師也能從中看得出他是怎麼思考的,這樣呢,便於老師根據他思考的錯誤進行糾正,
第四招,就是教師的講解要思路清晰,第一步幹什麼,第二步幹什麼,思路清晰,老師做出樣子,這樣學生才能學好。
例如,二年級下冊萬以內數的讀法,我是這樣教的:讀數:讀數先從高位起,那位是幾就讀幾,計數單位不能丟,0的讀法要牢記。
這樣思路是不是非常清楚呢。
通過這四招,我解決了學生學習不動腦的過程。總得原則就是要讓學生將思考的過程展現出來,就解決了學習不動腦的問題。
-
4 # 慢羊說育兒
我輔導過包括女兒在內的幾個小孩學習,確實發現有些孩子學習時是不愛動腦筋的。
明明不是很難的題,你給她稍微講一講她也能聽懂並解答出來,但自己獨立做的時候就是一臉懵。為什麼呢?
1.貪玩,心思不在學習上。比如樓主說到的情況,孩子上網課不動腦筋記重點,那是因為那會兒孩子的腦袋忙別的去了。玩心大點的、或是專注力差點的孩子,自己在家上網課沒有老師監督、沒有同學互動,往往就很難專注於老師所講的內容,腦子很容易隨時神遊去了。
2.有畏難情緒。學習時有一點沒聽懂或是漏聽了,孩子心理上就產生了畏難情緒,覺得自己反正也學不會學不懂,對自己沒有了信心,這時候即便遇到能做出來的題,也不願意思考,不願意動腦筋。
3.惰性已成為習慣。有些孩子習慣了等著“喂”,可能是因為平時家長輔導得很多,他們聽課和做題時已經形成了惰性,懶得聽懶得想懶得思考,反正後面家長還要干預很多,家長還要幫著輔導。這不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
那麼,遇到類似的一些問題,家長可以怎麼做呢?作為過來人,想分享一點經驗:
1.家長少干預少輔導,要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他自己的事,他需要自己努力,需要自己承擔後果。家長千萬別科科輔導題題干預,這樣做的話,家長即便累到吐血,孩子也不感恩,更不會用心,他會覺得自己是在幫家長學習呢。
2.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每天請他合理安排學習計劃,當然一定要給他玩的自由,不要全天將孩子拴在書桌前,那麼孩子因為嚮往去玩兒上課時神遊就無法避免了。合理分配好玩和學習的時間,建議他上課時多思考多互動,不懂不會的家長不要給他講,讓他自己去通過微信等聯絡老師請教。有了這樣的壓力,孩子就會提高自我要求,學習時也會多專注一些,多動一些腦筋。
3.建議孩子將學習分解成幾個步驟,有的放矢。有些孩子聽不懂一腦子懵,也並不是不願意學,不願意動腦筋,而是無從下手了。這時候可以建議孩子養成預習的習慣,將預習時不懂或不理解的點兒記錄下來。上課時認真聽講,儘量在課上解決自己的疑問。課後做練習的時候就是查缺補漏,請孩子將解題分步驟解剖,讓孩子圈重點,分析題目要求,推導解題思路,逐步解答,檢查……實在不理解的,還是要幫助孩子聯絡老師請教。
總體上,還是要多鼓勵孩子。孩子一旦有進步,要大大地表揚他,讓孩子樹立信心和積極性,從而形成良性迴圈。鼓勵孩子合理規劃好學習和玩耍,學習時養成好的學習和解題習慣。家長要少干預少講題,要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自己承擔後果。
太笨的孩子其實很少,絕大部分孩子一旦有了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都能夠有很大的進步。
而作為家長,我們一起加油吧。
-
5 # 文刀語文
首先只要是關於學習的問題,不管是主體還是旁支,都很少能有快速見效的辦法。如果有,那一定是受思維和習慣的影響最低的知識點。解決小孩不動腦筋的方法,可以這麼來操作:
第一,家長要觀察孩子並找出孩子學習不動腦的原因。因為任何一種方法都得要對症下藥才有效。不愛動腦,是不是覺得知識點太簡單了,不需要耗費他的腦細胞,就隨意作答?如果是這個原因,就說明他輕視基礎知識,這樣的學生往往成績在中等及中等下徘徊。
還是小孩對那個學科不感興趣?所以他懶得動腦筋去解決問題,他覺得很枯燥,沒辦法引起他的興趣,他乾脆就隨便應對了。
第二,瞭解原因後,有必要跟小孩溝通一下,聽聽他的說法有很多時候啊,我們家長急於給小孩下定論,或者會直接要求小孩改正這個習慣,做這些練習,看這些書。這對孩子來說,就是被安排,他們會覺得父母忽略他的想法,他沒辦法由自己說了算。如果剛好是叛逆的小孩,他會把這種不動腦筋的習慣演變得變本加厲。
第三,我們家長也要思考,這些你看上去小孩不愛動腦筋的題目,可能就是他一直沒有攻破的重點、難點。如果家裡有條件,可以讓小孩跟著老師學習,獲得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最後再強調一下,至少學語文是沒有捷徑的,沒有速成的方法。不管小孩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永遠都有必要,也要給他們時間,給他們途徑去培養思維能力,鍛鍊思辨力,對他們學習也好,生活也好,都是有幫助的。
-
6 # 小火車不睡覺
娃快4歲了,娃爸最近在家裡帶娃每天要學數學。口頭禪你動動腦子啊。我每次聽到都想笑,這句話太抽象了,她這麼小怎麼能理解呢。越小越應該給她講具象東西啊。
家庭教育此次疫情就發揮作用了。家庭教育的定位是引導,簡單說就是告訴她怎麼做。比如動腦子這件事兒,你說讓娃動動腦子,她可能會晃腦袋給你看,這肯定不是你想要的結果。你得把思考的方式,其中的邏輯告訴她,說的多了,她就能形成相應的思維方式了。簡單說就是因果關係,關聯關係,對比關係,包含關係等等關係的一系列推導過程。因為有1,再多一個,就是2。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類比。說1+1,比較抽象,說爸爸媽媽一共幾個人,她就能告訴你兩個人。
有一個好的思維習慣受益終身。很多大人在工作中渾渾噩噩的消耗時光,卻不知道當用邏輯理清楚後流程化工作後,高效有輕鬆。
跟孩子一起成長吧。比如思維導圖,或者是常見的5W模型等,學起來用起來。
量變引起質變,認清了問題所在,堅持下去會讓你看到孩子驚喜的變化的。
-
7 # 思維閱讀蔣老師
從一個既是老師,又同樣兼家長的思考出發,我認為要提高孩子學習不動腦的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待,雖然不是速成的法子,卻也是幫助我們換個角度看問題,解決方式也許就自然頓悟了。
第一,孩子學習的方法。
說到死記硬背,這是應試教育下的通病。
從孩子開始接觸知識類學習時,就已經習慣被成人以灌輸的方式教育,所以孩子不愛動腦思考也就情有可原。
但是,也有很愛動腦思考的,細心去了解就會發現,那些每年高考狀元的優秀學子,無不是靠死記硬背來獲得高分的,他們有一套系統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高效理解和掌握知識。
但反過來又說,這樣的方法其實人人都可以掌握,所謂系統化,邏輯性就不可避免了,建議可以瞭解一下思維導圖的學習方法,對孩子會有幫助。
第二,孩子學習的興趣。
除了告訴孩子學習的目的,以及學習的好處之外,還要想辦法“製造”機遇,讓孩子有機會把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
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學習很重要,積極性也要提高許多。
另外,還可以試著把學習變成好玩的事情,或者孩子喜歡的事情。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那就用上面提到的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孩子把知識點畫出來…孩子喜歡唱歌,那就把知識點提煉有效,作曲唱一唱…再或者孩子好動,那就把知識點變成互動遊戲,讓孩子動起來,學起來…
第三、家長和孩子互動時的方式。
我們家長太習慣以自己先入為主的方式去讓孩子迎合我們的要求。
其實,有時候換一下身份,比如父母假裝柔弱,讓孩子來想辦法,比如假裝不懂一道題,讓孩子當一回小老師,教一教我們,再或者,我們一起和孩子探討如何解決問題…
總之,共情很重要!
-
8 # 沐春風LEE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沒有哪個孩子不愛玩的,但是有的孩子能剋制住自己,有的孩子剋制不住自己;
有的孩子從小家長和親戚朋友就誇獎孩子,說這個孩子真愛學習,真聰明等等,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是比較愛學習的,因為孩子自己已經把自己定位為愛學習的孩子了。能過動腦子,思考問題很快就能把學習搞得很好。
有的孩子從小就沒有一個供他安心學習的環境,當然也對學習不會上心。原本就是苦作舟的學習氛圍,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後,沒有激勵他的對照物和動力源,更缺少周圍人們的鼓勵。孩子當然不會在學習方面動腦子了。
所以學校的環境目前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
建議:
1、從孩子的愛好入手,平時在學習和愛好方面和孩子平等的協商,那麼如果學習方面犯了原則性的錯誤,那麼就對他進行必須要的限制和懲罰。這樣也激發他為了受好而去開動腦筋,慢慢的養成了習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2、要敢於接納孩子已犯的錯誤,給予孩子改過的機會。孩子慢慢的在改過的過程中領悟出道理,改掉不動腦的毛病。否則適得其反。孩子心想反正家長是不再給自己機會,也不再對自己存希望,還用改過嗎?進步的效果也就達不到了。
-
9 # 星星老師談育兒
不要陪著他學習,讓他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
陪著上課、做作業有兩大害處,一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孩子一半的心思都在觀察你的表情和情緒,對錯都寫在你的臉上,他壓根也不知道“所以然”。二是等著你告訴他答案,因為你早晚會告訴他,反正我自己也做不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學習是給你學的,“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
所以提前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父母不應該陪著你,你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規劃好學習時間,出錯的題目要通過自己的能力改過來,可以詢問家長、老師或者自己查資料解決,但是不解決是不行的。
最好的學習是講給別人聽。讓孩子每天結束訪客之後把知識點以老師的身份講給家長聽,要是把家長講明白了,說明真的懂了。或者錄製微視訊或微課的形式,也可以藉助思維導圖,將自己的思路梳理清晰,變學生為老師,其實改變的是學習態度,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充足營養、增強運動。平時適當的補充一些優質蛋白質,為大腦提供不竭的動力。另外體育運動能夠促進大腦更好地思考(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哦!)網課結束作業做完之後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體育鍛煉,最好是到空氣清新的公園裡散步、慢跑,強健體魄的同時為大腦加氧,便於孩子提高記憶能力。
-
10 # 童心閃閃
從你對孩子的細心觀察可以發現,這個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不好。下面幾條建議供你參考:
1.給孩子準備好筆記本和筆,聽課時記錄新知識,包括知識難點和重點,以及自己的困惑。課後重新整理一遍,並找出問題,自行探索解答。
2.平時幫助孩子給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分割槽,把玩的地方和學習的房間分開。讓孩子進入學習的空間就保持嚴肅,能幫助他認真對待學習。
3.無論是孩子學習的書桌還是孩子吃飯,睡覺和玩耍的地方,只要是他自己的東西,要求他用完東西自己整理好自己的東西。
4.可以把這些小提示列成一條一條的規則,列印下來,貼到醒目的地方,時刻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習慣。
解決孩子不動腦筋的問題,是無法迅速解決的,因為這是習慣問題,需要家長的引導和監督。
如果家長把孩子的習慣培養好了,他對自己的事情上心了,知道有條不紊地整理自己的生活,自然會在動手過程成學會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回覆列表
你好,很榮幸參與這個話題的討論。我是一名一線教師,對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狀況比較瞭解。根據我的觀察,你說的這種情況在當今孩子們身上很普遍。孩子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學習興趣,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對孩子進行長期的教育和引導,所以幫助他們改掉不動腦筋的壞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中國有句古話“欲速則不達”,人是有思想的高階動物,對人的教育必須遵守自然規律。有些家長面對孩子不動腦子的表現往往是恨鐵不成鋼,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甚至動手打孩子。這種暴力懲罰往往治標不治本,不會起到好的效果,甚至會使情況越來越嚴重。所以,教育孩子是一項“慢”功夫。針對這類孩子,我有以下建議:
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孩子回到家就做作業,做作業時不要交頭接耳,寫完作業後要檢查。孩子入學時有一段習慣養成“關鍵期”,大約在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家長一定要靠上去。如果錯過這個關鍵期,好習慣就比較難養成。
我班有個孩子在低年級時,由於爸媽工作比較忙,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不太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所以這個孩子習慣很差。到了三年級,孩子的媽媽感覺不能再讓老年人帶孩子了,於是把孩子接到身邊親自教育。這位媽媽花了兩三年才把孩子的壞習慣改掉。
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和學習是緊密相連的。很多家長把學習和生活分割開來,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生活上無需他們過問。
很多孩子從小到大沒有掃過一次地,也沒幫媽媽刷過一次碗。家長們可能不知道這樣的孩子失去了從生活中培養良好品質和生活習慣的機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家長們在孩子們能夠獨立做事時,就要求他為自己或家人分擔一份勞動。他認為孩子能從勞動中懂得感恩,懂得為別人付出。
所以,家長們要讓孩子們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讓他們在勞動中體會父母的辛苦。
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教育自己的過程。家長也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好孩子的榜樣。當前社會,很多家長認為學習只是學生的事情,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社會不斷髮展,只有不斷學習的人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家長平時回到家少玩手機,可以培養一種良好的興趣,比如看書。大人愛看書,孩子也會受到薰陶,變得喜歡讀書。
四、給予孩子玩耍的時間。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生活中指導孩子勞逸結合。在完成學習任務後,可以讓他盡情玩耍。不要讓他養成玩手機的習慣,即使他完成了學習任務也不可以。
五、家長要有耐心。人是複雜的動物,有喜怒哀樂,受不同環境的影響。所以教育孩子是一項體力和腦力相結合的辛苦勞動,必須沉住氣,懂得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