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我身邊有朋友看起來很溫柔,善良,哪裡都好,平常為人也特別好,可是一遇到自己的問題其實就只考慮自己的處境,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他們很多都是獨生子女,我不是,所以我一般從小到大會考慮的比較多,所以學會換位思考對一個人真的特別重要。
回覆列表
-
1 # 孫志超說
-
2 # 假豬談天下
換位思考對一個人相當的重要,無論是那個年齡階段的人,學會學好換位思考對於個人的情商和為人處世都會有極大的提升。
要是能夠做到換位思考,知道大晚上,別人也要睡覺,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也會注意自己的行為,由此可見,換位思考對於個人的發展有多麼重要,對於個人經營親情愛情友情都顯得尤為重要!
我想說個小事情。
語言很有禮貌,但拿第一種來說,首先,我不認識你,不是你附上院校姓名,我就會知道你是誰;第二,我還沒答應,怎麼就先入為主地認為我就會填呢?
其實,很多人溝通的毛病在於,還沒確認意願,就直接要人配合。這其實和換位思考沒關係,和缺乏溝通經驗有關。不僅僅學生,職場也是如此,任何溝通都應該在某種程度上先確認意願,再細談配合方式,這樣才可能有更好的合作。
聆聽對方意見、彼此對話,才叫溝通,否則就成了“命令”,而多數人都不喜歡被直接命令,勉強配合心裡也不爽快,長久之後陽奉陰違、敷衍了事。如果你是領導,那就成了很大的領導危機。
換位思考這件事是體現在很多流程當中的,而不是每時每刻大腦裡有根弦在提醒自己。比如說,“弄清楚問題是什麼”,在自己都還搞不懂問題之前,不要急著表達意見。很顯然,如果你是對方,他會覺得你根本不重視他,因為問題本身通常是雙方都很在意的事情。好的問題,不應該帶情緒字眼、不帶形容詞,甚至連程度的詞彙都不會出現。
提出建議時,自然也不能只是直接告訴對方:“這麼做就可以了。”通常建議先說:“我預計怎麼做會帶來什麼樣的好處。”重點是,這幾個好處一定是為對方設想,而非考量個人利弊──“它可以帶給對方什麼好處”,如果對方感受不到好處,他就無法繼續溝通,所以談話中要提醒對方可以得到的好處是什麼。
很多人都以為合作就是強調“團隊精神”,然而當對方有自己的考慮需要溝通時,一定要先以對方為考量。
職場上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主管會詢問“你有什麼看法?”這並不是真的問你有什麼看法,而是問你怎麼去做這件事,比如:“下一季度的KPI怎麼設定,你有什麼看法?”這時候你可能會有疑慮:“KPI不是老闆給的嗎?”其實,迴應時要先站在對方角度想,我們必須要先思考:“老闆對我的KPI設定的考慮?”所以,思考過程是:“我們下一季的目標可以設定在什麼程度”,再來開始分析“為什麼要設定此目標?”接著思考,“如此目標對公司、對上司、對個人會帶來什麼好處?”想出至少三點對老闆可以交代的好處,最後,才是把人、事、時、地等相關線索描述清楚。
無論何種溝通,重點在於你的物件是“人”,不是“工具”。重視人的感受,在過程中自然會更加細膩。這其實也是溝通的基礎前提:彼此尊重。
無論如何,禮貌是溝通的基礎;但希望他人協助或合作,請先重視對方的自由意願,再逐步深入聊細節,大家才能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