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痴心不知已成癲

    起初大都一樣,或為明理,或為求知。慢慢的有的人學而不思,變得迷惘了。有的人思而不學變得懈怠了。四書五經,千書萬卷,怕是難以窮盡。經史子集,浩如煙海,誰能辯得清白。想來讀書只為求得體認二字罷了,其餘的,多一分便是一分進益,各取所需,適可而止。何為體認?就是認得。

  • 2 # 我不是標題黨

    我們的三觀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談一下三觀,粗略的講,世界觀——如何看待世界,人生觀———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價值觀——什麼是有價值的,重要的東西。我個人認為,三觀的形成,是“個人經歷”+“他人經驗”+“思維發展”+“個人慾望”共同作用的結果。

    個人經歷:這裡的經歷,指的是人生中的事件。也許你去過西藏,看過神聖的雪山;也許你曾騎行跨過大半個中國;可能你生於村莊,對農活了如指掌;可能你長於城市,從耳濡目染,看得到現代與繁華......等等,這些事件,就像武俠小說裡面的主人公的奇遇,奠定了認識世界的基礎。

    他人經驗:包括書本知識,他人傳授,甚至包括網路上別人現成的三觀,都可能被人吸收、接受。 思維發展:人的思維不斷髮展,由小時候感性的認識世界,到後來思維能力逐步完善,開始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運用邏輯思維。 個人慾望:渴望安逸,因此三觀偏向輕鬆、與世無爭;渴望金錢,因此三觀更重利益;渴望感情,因此可能三觀傾向於家庭。僅僅作為舉例,因為慾望並不是決定三觀的唯一因素。

    三觀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為人處世的方式,其中當然也包括情感上的。

    讀書多的人是否三觀一定是正的

    其實舉一個例子大家就肯定能明白。在抗日戰爭時期,為日軍充當翻譯的華人翻譯官或者說漢奸,在那個時期都是屬於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讀過的書肯定要比大多數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戰士要多得多。但是他們仍然出賣了國家,這就是典型的三觀不正了。所以可見讀書多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三觀並不一定是正的。正確的三觀形成有各種元素,上述已經提到了,教育或者讀書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所以得出以下結論:讀書多的人情感或三觀並不一定正,讀書少或沒文化的人情感或三觀也不一定不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裝廁所排水地漏離牆面多遠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