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宿遷小能能1
-
2 # 淺層地震預報研究員餘曉飛
答:根據地震帶的構造特徵在同一地震區域內的地應力場的作用下,具有相似地震構造條件同級地震,其地震級上限應該相似,震源深度也應該相似。如雲南玉溪通海8月13日M5.0級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8月14日M5.0級地震,震震源深度6千米。但地震烈度稍有不同,前者弱一點,後者強一點。兩次地震點位不同,但地震波能量傳遞地表釋放是疊加的。所以,通海13日M5.0級地震後,對地表民用建築的破壞不嚴重,而14日M5.0級地震後,兩者能量二次釋放原有裂縫房屋再次遭遇破壞,而後者稍前者的能量略強一些,結果導致二次地震疊加結果部分房屋頂部垮塌,牆體開裂。同時應當指出的是,該地區還採用水泥漿包土坯牆現象實在很危險!對於易地震區域應該杜絕這類現象發生!易發生地震區域房屋抗震標準必須滿足國家建築抗震標準!街道寬度是臨街建築高度的1.2~1.5倍!街道中心必須有1~3米的地震安全通道!建築周邊必須有一定規模的避震場所!
震源越深對房屋的破壞性越小,我們知道地震主要是透過地震波來傳遞能量的,就和聲波是一個道理的。地震波主要分為橫波和縱波。縱波對於建築物嗯破壞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記,橫波的破壞性很大。這裡解釋下為什麼縱波破壞比較小。咱們每棟建築都有很大的自重,而縱波是向上傳遞的,到建築物的重力是向下的這樣剛好可以抵消很大一部分。橫波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理解為他是一個水平方向傳播的。這樣容易造成建築物位移。學建築的都知道建築物剛建成後都是要定期監測位移的。這正是建築物容易破壞的一個重要因素。震源越深地震波這傳播的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大。到達地面後所剩下的能量就越小從而對建築物造成的位移也就會越小。當然這只是粗略的解剖。畢竟地震學也不單單包括這些因素。但這樣解釋更加淺顯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