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夕吖
-
2 # 阜陽武松
1.情節緊湊度
劇情是電影的驅殼,但劇情牛逼不代表電影就一定能看下去了。比如大衛芬奇的電影劇情都異常牛逼,但他的敘事一般會非常緩慢,而且不會加特技,如果看慣了爆米花商業大片,很可能會看不下去。
所以這一個要素更多的是根據劇情的緊湊度而打星的。如果像《荒蠻故事》一樣全程無尿點的影片,至少都會有4個星,還剩下一個星就是給劇情的好壞程度了。
評定因素:劇情20%,全程無尿點程度%
2.人物表現度
如果一部電影塑造出了像詹姆斯·邦德這樣的人物,那勢必會被世人所銘記,也自然會成為經典作品,甚至系列。
所以人物就必定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要成就一個經典角色,演員的表現幾乎佔據了百分之百的重要性。
所有演員的表現將決定這個要素的打星,塑造的角色的經典程度當然也是因素之一。
評定因素:演員表現60%,角色經典程度40%
3.音面美妙度
電影是一種藝術,畫面和配樂就是最為具體的表現。許多電影有很美的畫面,導演對鏡頭的把控爐火純青。還有經典的配樂,典型的有《加勒比海盜》、《哈利波特》、《勇闖奪命島》、《碟中諜》等等..
評定因素:配樂60%,鏡頭表達30%,畫面美感20%
4.意猶未盡度
之前的文章提到過,評分很高的電影,大多數都能給觀眾帶來一些思考。更有甚者,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還可能是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典型的例子就是《熔爐》。
真正的好電影,絕對不是隻有兩個小時,還能讓觀眾在看完之後,還久久停留在跌宕的劇情之中,還在被巨集大的場面所震撼,還在思考傳達的思想是正確還是錯誤。
這個要素的打星,則是體現一部電影的震撼程度。大家也會慢慢發現,大多數推薦的電影都會滿星,因為8分電影不僅僅更想要做的引領,而不是迎合,想要通過電影,來傳達一些思想,而這些思想,可以保留這個世界的美好,改變這個世界的糟糕。
評定因素:引起反思與共鳴60%,觀後沉溺度40%
5.敢於創新度
中國的電影之所以爛,稽核制度是一回事,電影人的不思進取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典型的例子就是王晶王大導演,難道拍電影就是為了吃透觀眾的胃口,所以好賺錢嗎?
有人說我們國家拍電影就像是在完成進度,別人國家拍電影就是在藝術創作,雖然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否認我們國家也有非常優秀和敬業的電影工作者,但是唯利是圖的大環境下,被時間和成本限定,再加上稽核制度,中國電影要想有所創新,並非易事。
-
3 # 羅羅哥
如何判斷一部電影好不好看,一部電影不在於有多華麗的語言,而是能不能深得人心,能不能給觀眾帶來各種驚奇的心理。其實每部電影都好看,只不過體現的價值不一樣。每個觀眾都各自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對一部電影的評價也就不同。
-
4 # 禕個小跟班
電影就好像一道菜,眾口難調。
判斷一部電影是否好看取決於你在觀看過程中是否有享受到了這部電影。
劇情有沒有一直牽動著你的心~
音樂、畫面有沒有讓你覺得覺得異常舒心~
看喜劇片心情愉悅,看恐怖片神全程繃緊~
當你會情不自禁的投入到電影的情節去時,就說明這是一部好電影了。
-
5 # 每一分鐘
1.情節緊湊度
劇情是電影的驅殼,但劇情牛逼不代表電影就一定能看下去了。比如大衛芬奇的電影劇情都異常牛逼,但他的敘事一般會非常緩慢,而且不會加特技,如果看慣了爆米花商業大片,很可能會看不下去。
所以這一個要素更多的是根據劇情的緊湊度而打星的。如果像《荒蠻故事》一樣全程無尿點的影片,至少都會有4個星,還剩下一個星就是給劇情的好壞程度了。
評定因素:劇情20%,全程無尿點程度%
2.人物表現度
如果一部電影塑造出了像詹姆斯·邦德這樣的人物,那勢必會被世人所銘記,也自然會成為經典作品,甚至系列。
所以人物就必定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要成就一個經典角色,演員的表現幾乎佔據了百分之百的重要性。
所有演員的表現將決定這個要素的打星,塑造的角色的經典程度當然也是因素之一。
評定因素:演員表現60%,角色經典程度40%
3.音面美妙度
電影是一種藝術,畫面和配樂就是最為具體的表現。許多電影有很美的畫面,導演對鏡頭的把控爐火純青。還有經典的配樂,典型的有《加勒比海盜》、《哈利波特》、《勇闖奪命島》、《碟中諜》等等..
評定因素:配樂60%,鏡頭表達30%,畫面美感20%
4.意猶未盡度
之前的文章提到過,評分很高的電影,大多數都能給觀眾帶來一些思考。更有甚者,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還可能是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典型的例子就是《熔爐》。
真正的好電影,絕對不是隻有兩個小時,還能讓觀眾在看完之後,還久久停留在跌宕的劇情之中,還在被巨集大的場面所震撼,還在思考傳達的思想是正確還是錯誤。
這個要素的打星,則是體現一部電影的震撼程度。大家也會慢慢發現,大多數推薦的電影都會滿星,因為8分電影不僅僅更想要做的引領,而不是迎合,想要通過電影,來傳達一些思想,而這些思想,可以保留這個世界的美好,改變這個世界的糟糕。
評定因素:引起反思與共鳴60%,觀後沉溺度40%
5.敢於創新度
中國的電影之所以爛,稽核制度是一回事,電影人的不思進取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典型的例子就是王晶王大導演,難道拍電影就是為了吃透觀眾的胃口,所以好賺錢嗎?
有人說我們國家拍電影就像是在完成進度,別人國家拍電影就是在藝術創作,雖然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否認我們國家也有非常優秀和敬業的電影工作者,但是唯利是圖的大環境下,被時間和成本限定,再加上稽核制度,中國電影要想有所創新,並非易事。
-
6 # 木馬影記
你好。不請自來。
每年一個國家可能有上千部電影上映,如何能快速判斷一部電影是否好看,是否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看,我說說我通常的做法吧。
首先,一定是參考已經看過電影的人的評價了。如果身邊有看過了,可以問一下他們的評價做一個大致的參考。如果沒有,就參考網路的評價。國內的話,參考豆瓣評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豆瓣評分也不是絕對的,因為豆瓣上對文藝片相對比較偏愛,很多文藝片,得分比較高,但是實際上看起來非常沉悶,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所以,在看評分的時候,還要看看相應額評論,看看這部電影具體是什麼型別,是不是你喜歡觀看的。而一些商業片,比如動作科幻型別的,往往想拿高分更不容易。其實有時候我只想找一些爆米花電影來打發時間,滿足一下視聽感受,有些6-7分的動作片就很不錯。不過,低於5分的電影最好不要碰,那基本上是浪費時間。
然後,如看你已經看了電影,怎麼來判定這個電影好壞呢?
1.情節緊湊度
劇情是電影的驅殼,但劇情牛逼不代表電影就一定能看下去了。比如大衛芬奇的電影劇情都異常牛逼,但他的敘事一般會非常緩慢,而且不會加特技,如果看慣了爆米花商業大片,很可能會看不下去。
所以這一個要素更多的是根據劇情的緊湊度而打星的。如果像《荒蠻故事》一樣全程無尿點的影片,至少都會有4個星,還剩下一個星就是給劇情的好壞程度了。
2.人物表現度
如果一部電影塑造出了像詹姆斯·邦德這樣的人物,那勢必會被世人所銘記,也自然會成為經典作品,甚至系列。
所以人物就必定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要成就一個經典角色,演員的表現幾乎佔據了百分之百的重要性。
所有演員的表現將決定這個要素的打星,塑造的角色的經典程度當然也是因素之一。
3.音面美妙度
電影是一種藝術,畫面和配樂就是最為具體的表現。許多電影有很美的畫面,導演對鏡頭的把控爐火純青。還有經典的配樂,典型的有《加勒比海盜》、《哈利波特》、《勇闖奪命島》、《碟中諜》等等..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其實電影還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東西。
-
7 # 我的簡單生活
情節緊湊度
劇情是電影的驅殼,但劇情牛逼不代表電影就一定能看下去了。比如大衛芬奇的電影劇情都異常牛逼,但他的敘事一般會非常緩慢,而且不會加特技,如果看慣了爆米花商業大片,很可能會看不下去。
評定因素:劇情20%,全程無尿點程度%
2.人物表現度
如果一部電影塑造出了像詹姆斯·邦德這樣的人物,那勢必會被世人所銘記,也自然會成為經典作品,甚至系列。
所有演員的表現將決定這個要素的打星,塑造的角色的經典程度當然也是因素之一。
評定因素:演員表現60%,角色經典程度40%
3.音面美妙度
電影是一種藝術,畫面和配樂就是最為具體的表現。許多電影有很美很炫酷的特效畫面,導演對鏡頭的把控爐火純青。
評定因素:配樂60%,鏡頭表達30%,畫面美感20%
4.意猶未盡度
真正的好電影,絕對不是隻有兩個小時,還能讓觀眾在看完之後,還久久停留在跌宕的劇情之中,還在被巨集大的場面所震撼,還在思考傳達的思想是正確還是錯誤。
評定因素:引起反思與共鳴60%,觀後沉溺度40%
5.敢於創新度
中國的電影之所以爛,稽核制度是一回事,電影人的不思進取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典型的例子就是王晶王大導演,難道拍電影就是為了吃透觀眾的胃口,所以好賺錢嗎?
回覆列表
通常情況下,我會從三個維度去評價一部電影。原文如下:三維觀影論:敘事、觀念與質感
電影的魅力在於“體驗不同的人生”。當你走進電影院,大門關上,光漸漸暗下來,彷彿與現實就隔開了一段距離。於是螢幕上發生的故事,就成了你此刻正在經歷的故事。
這是看電影最奇妙的地方,它給了我們一個“離開自我、走進別人”的機會,過他人的生活、面臨他人的選擇。而在故事的最後,燈光亮起,靈魂又重新回到自我。而這個我和之前的我,已經有了一點點的不一樣。
這“一點點的不一樣”,就是看電影的意義。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的電影觀,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三維觀影論”。
>>
什麼叫“三維觀影論”?
簡單說,就是我會從三個維度去審視一部電影:敘事、觀念和質感。
如果把一部電影比作一顆蘋果,那麼質感就是“皮”,敘事是“肉”,而觀念是“核”。皮是負責誘人的,肉是用來咀嚼的,而皮乾肉淨後留下來的才是核。換成通俗的語言就是:“敘事”呈現故事,“觀念”傳遞價值,“質感”營造氛圍。
這三者在實際的電影表現中,是彼此牽連、互相影響的。比如:若敘事不夠清晰,則觀念無法傳達;若觀念本身無趣,則敘事也一定無聊;若一味追求質感,敘事就難免會雲裡霧裡;若敘事太滿或觀念太重,影片也就喪失了質感……等等。
所以,一部好的電影往往是在這三個維度上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使得:敘事出彩,觀念出新,質感豐潤。沒有荒廢任何一個維度。
【第一維】敘事
我們可以先從“敘事”說起。
一部電影的敘事是通過“劇情、鏡頭、剪輯、對白、音效、配樂……”來實現的。其中的前三項,我認為是敘事的關鍵。
①首先在“劇情結構”上,很多電影就頗具創意。比如昆汀·塔倫蒂諾導演的《低俗小說》,採用了一種經典的“環形敘事結構”,即在敘事過程中刻意打亂時間順序,分別以不同的人物視角講述幾段看似不相干的故事,但看到最後,你會發現這些人和事其實是彼此相連的。就像一張拼圖,隨著細節的一點點豐富,慢慢才看清了全景。這種敘事方式的關鍵在於,如何巧妙地把各角色和段落串聯起來,時間軸不能亂,邏輯還要完整,另外在節奏的把控上也要恰到好處,很吃功力。
一部敘事結構巧妙的電影,往往娛樂性十足,讓觀眾有興趣看下去。但結構這種東西,玩一次可以,玩多了也就沒意思了。就像《死神來了》,看第一部時感覺很過癮,但後面的2、3部已經沒了當初的意味。
②“鏡頭”有距離、角度、長短之分,是引導敘事的重要手段。
拍攝距離從大遠景、遠景、中景到特寫、大特寫,不一而足。“遠景”一般用來表現人與環境的關係,“中景”通常會覆蓋兩到三人,用於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特寫”鏡頭一般用來表現個人情緒或突出重要細節。
拍攝角度有仰拍、平視、俯拍之分,一部影片的絕大部分鏡頭會採用平視;但在展現角色的威嚴和地位時,一般會採用仰拍;而在展現個體處於困境、孱弱不堪時,俯拍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拍攝的時間長度上,最有特點的就要屬“長鏡頭”了,從幾十秒到幾分鐘不等,忠實地記錄眼前發生的一切,有身臨其境之感。比如侯孝賢在《刺客聶隱娘》中就大量使用長鏡頭,其中一場戲是聶隱娘躲在房樑上,看要刺殺的人和孩子玩蹴鞠,鏡頭緩慢的從左向右移動,又從右邊移回左邊,使得觀眾隨著聶隱孃的眼睛,窺視到了一切。
③再來看“剪輯”。一部電影拍攝下來,素材可能有幾十個小時,將這些素材進行合理的取捨和拼接,直到形成一部100分鐘的電影,就是剪輯要完成的工作。一部電影劇情的鋪陳和節奏的把控,都是通過最終的剪輯來完成的。
比如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在《2001:太空漫遊》中的一段經典鏡頭:畫面開始是一個原始人剛剛學會使用工具,將一根長長的骨頭拋向空中,隨後鏡頭一個淡出淡入,只見一艘體形瘦長的太空飛船正在星際中漫遊。這個剪輯很自然地將故事過渡到下個階段,且展現了時間的匆促,轉眼萬年。
更極端的,如王家衛導演,有人評價說他的電影都是在剪輯時才完成的,以至於電影拍下來,花了幾年的功夫,演員甚至還不知道自己拍了什麼故事,直到王家衛把影片剪出來,故事才真的成型。
電影是“畫面語言”的藝術。最早的電影沒有色彩、沒有對白、沒有繁複的聲效,單純依靠畫面的變化來推進敘事、表達情緒,這才是電影本來的樣子,也是電影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的精髓所在。
所以敘事的成敗與否,就在於導演對於“畫面語言”的運用。
【第二維】觀念
下面說說“觀念”。
一個故事的好壞,敘述方式固然重要,但故事背後傳遞的觀念其實更重要。大多數無聊的故事,不是因為本身無聊,而是背後的觀念無趣。就像一顆沒核的蘋果,吃完了才發現是空的,什麼都沒剩下。因此,好的電影,把故事講明白是基本功,而把觀念傳遞出去,才是電影價值的達成。
我們之前提過“環形敘事結構”,在這一結構背後,其實是在展現“因果報應的迴圈”,即:你做的所有事情,經意或不經意地,註定都會給自己或別人帶來影響。
這類影片通常會導向三種截然不同的觀念:第一種、人無法跳出因果迴圈的困境,只能被裹挾其中,有點宿命論的味道。持這種態度的影片像《11:14》、《死神來了》、《恐怖遊輪》等;第二種、人可以通過主觀努力來對因果鏈條進行干預,從而改變未來,如《蝴蝶效應》、《明日邊緣》等;第三種、人可以改變因果,但最終發現還是不改得好,上帝已做了最好的安排,這類影片如《時空戀旅人》、《人生遙控器》等。
所以說,觀念是藏在敘事背後的真意。觀念缺失或觀念俗爛,會讓電影喪失魅力。比如《小時代》、《赤壁》、《三槍拍案驚奇》……都屬這一類。
我們看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其中的大反派“小丑”一角,之所以有魅力,恰恰是因為他所持觀念的魅力,即危險又誘人。毫不猶豫的善和不講道理的惡一樣,都是俗套。而打破簡單的善惡觀,會讓我們重新開始思考人性。比如在影片結尾,小丑給人類出了一道難題:大海上有兩艘船,都裝著炸彈,一艘船上全是老百姓,另一艘船上是一群囚犯,兩艘船上都有遙控器,一旦按下,就會引爆對方船上的炸彈,而本方的船得以倖存。如果在12點前雙方都沒有按下按鈕,則兩艘船會同時沉沒。來吧,選擇吧!
這就是小丑的價值觀:這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善,只要條件成熟,每個人都會理直氣壯地作惡。於是他設計了這道題目,向世人來傳遞這個觀念。當然,影片的最後,人類還是守住了底線,沒有滑向小丑的陷阱。但不管怎樣,這種觀念的衝擊,會永遠留在觀眾的心裡,帶給人反思。
此外,觀念的傳遞也要講究分寸:如果想說得太多,急於灌輸觀念,生拍觀眾看不懂,則電影就成了說教,同樣會喪失魅力。比如《無極》、《私人定製》、《霍元甲》……
觀念的傳遞,需要給“觀眾的參與”留下空間。觀念是在看過電影后,由觀眾自己得出的,而不是聽導演或角色直接說出來的。那樣就太沒意思了。況且這世上最牛X的觀念,都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能說出來的都不叫事兒,早就被朋友圈轉發千萬遍了。
【第三維】質感
最後,我們說說“質感”。
質感是個不好描述的東西,因為無法用理性來認識,只能去感受。
先講個小故事:在拍攝《一代宗師》時,有一場戲,是個雨天,梁朝偉走進一間茶館,章子怡等在那裡,兩個人一段感情戲。拍完了之後,一旁的編劇鄒靜之就覺著不對,這裡面沒有情節的推進,對白也很少,兩個人之間的感情觀眾接收不到,不行,得加戲。當時王家衛就擺擺手說,“不用了,夠了,都在裡面了。”鄒不明白,心想電影沒有這麼拍的,直到當天晚上,王家衛把剪好的片段拿給鄒看:只見鏡頭緩慢的移動,拍窗外的細雨落在石板路上,拍眼神,拍嘴邊的淺笑,拍若即若離的身影,只有雨聲和微弱的呼吸聲。想要的那種情愫,不多不少,果真全在裡面了。這就是“質感”。
如果說敘事和觀念都是思維的產物,那麼“質感”則來自於對“構圖、色彩、表演、聲音、氛圍”的感官體驗,是一種不經思考的直觀感受,溼乎乎地撲面而來。
侯孝賢也是個注重質感的導演,他把影片呈現出來的味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至於有意無意地弱化了敘事。所以在看過《海上花》之後,許子東曾這樣評價:“電影真好看,看得睡著了,醒過來,還是好看。”
我個人非常喜歡義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在1988年,剛剛三十歲出頭的他拍出了《天堂電影院》,講述了一個年輕人走出小鎮,在遺憾中找尋自我的故事。整整十年後,他又拍攝了《海上鋼琴師》,講述了生在一艘遊輪上的鋼琴天才,隨著遊輪漂流、絢爛、落幕,直到走完一生。一個出走,一個留守,覆蓋了面對人生的兩種態度。
託納多雷的電影,有著自己獨特的質感。不緊不慢地寫實主義風格,略微發紅泛黃的膠片,如潮水般湧動的配樂,詩意的對白,構成了一種奇妙的意境,攝人心魄,讓人沉浸在他講述的故事中。
質感產生於“留白”的部分。
中國古代的書法和繪畫都講究留白,有留白就有了空間,有了空間人的感受才能放進來。
留白在本質上是一種“節制”:是對於畫面的降噪,是對於沉默的接受,是對於膠片的致敬,是對於本色的迴歸。張揚的色彩,快速的剪輯,歇斯底里的情緒,形成的是過於逼仄的空間,而對這些技巧的反動,卻帶來了新鮮的空氣。
有人這麼評價王家衛的電影,他把別的導演肯定會剪掉的鏡頭都留下了,並把它們串成了電影。這種“邊角料”的創作思維,就是“留白”的藝術。質感往往隱藏在這種不起眼的角落裡。
>>
回到最初的結論,一部電影,如果能把一兩個維度照顧好,就可算得上優秀了。但對於一部傑出的作品,一定是在這三個維度上找到了一個恰到好處的點,不厚此薄彼,也不墮入平庸。
這就是我的電影觀,也是我對電影的一套評價體系。我還要帶著它去審視更多的電影,享受電影帶給我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