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羅意(1892—1960),法國物理學家。由於創立描述微觀粒子波動性的物質波理論,於192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德布羅意出生於法國第厄普的貴族世家。他勤奮好學,雖出身名門,卻沒有紈絝子弟的習氣。在中學讀書時,他的興趣是文科,考入巴黎大學後攻讀歷史,18歲就獲得了歷史學學士學位。他還學了一年法律,研究了法國的歷史和政治。
德布羅意的哥哥是一位著名的射線物理學家。他跟著哥哥參加了布魯塞爾物理會議,在其影響下,他的志趣轉向了自然科學。僅用兩年的時間,他就學完了自然科學的基本課程,期間他還兼任了哥哥的實驗助手。他在為人處世方面逐漸培養出嚴肅的科學態度。就是對比他大17歲的哥哥,只要是學術上發生的分歧,他也不會有任何通融,有時竟弄得哥哥面紅耳赤。
正當他埋頭於自己的研究課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到軍隊服役,分管設在巴黎埃菲爾鐵塔上的無線電報站。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科研目標,並儘可能地利用當時的條件加深對無線電波的認識。戰爭結束後,他立即返回實驗室,同哥哥一起從事X射線攝譜技術的研究,探索能夠驗證物質原子結構的有效手段。
19世紀初,有人論證過光的波動性。愛因斯坦曾指出:光電效應說明過去的粒子學說是正確的。這些研究衝擊了牛頓經典物理學中有關光學的理論,使人們對光開始了新的認識。在這些光學和力學原理啟示下,德布羅意提出:有可能用一種新的理論,把這兩種表面截然不同的現象——波動和粒子統一起來。自1922年開始,他在法國科學院的《波動力學》雜誌上,連續發表了幾篇有關這方面的論文。他設想任何運動著的粒子都必定伴隨著波,其波長和粒子的質量及速度有關。知道波長,就可以瞭解粒子的運動。因此,人們不僅可以解釋可見光,而且可以說明為什麼一束粒子同一束可見光一樣會出現衍射現象。德布羅意的理論無疑是大膽的創新,轟動了當時整個學術界。
大多數學者對這個新理論都迷惑不解。物理學的權威洛倫茲甚至斷言德布羅意誤入了歧途。然而,德布羅意堅持自己的研究。幾年後,美國的戴維森和格默,英國的湯姆生先後驗證了電子的波粒二重性。在事實面前,懷疑派不得不承認德布羅意的理論的正確性。
德布羅意(1892—1960),法國物理學家。由於創立描述微觀粒子波動性的物質波理論,於192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德布羅意出生於法國第厄普的貴族世家。他勤奮好學,雖出身名門,卻沒有紈絝子弟的習氣。在中學讀書時,他的興趣是文科,考入巴黎大學後攻讀歷史,18歲就獲得了歷史學學士學位。他還學了一年法律,研究了法國的歷史和政治。
德布羅意的哥哥是一位著名的射線物理學家。他跟著哥哥參加了布魯塞爾物理會議,在其影響下,他的志趣轉向了自然科學。僅用兩年的時間,他就學完了自然科學的基本課程,期間他還兼任了哥哥的實驗助手。他在為人處世方面逐漸培養出嚴肅的科學態度。就是對比他大17歲的哥哥,只要是學術上發生的分歧,他也不會有任何通融,有時竟弄得哥哥面紅耳赤。
正當他埋頭於自己的研究課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到軍隊服役,分管設在巴黎埃菲爾鐵塔上的無線電報站。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科研目標,並儘可能地利用當時的條件加深對無線電波的認識。戰爭結束後,他立即返回實驗室,同哥哥一起從事X射線攝譜技術的研究,探索能夠驗證物質原子結構的有效手段。
19世紀初,有人論證過光的波動性。愛因斯坦曾指出:光電效應說明過去的粒子學說是正確的。這些研究衝擊了牛頓經典物理學中有關光學的理論,使人們對光開始了新的認識。在這些光學和力學原理啟示下,德布羅意提出:有可能用一種新的理論,把這兩種表面截然不同的現象——波動和粒子統一起來。自1922年開始,他在法國科學院的《波動力學》雜誌上,連續發表了幾篇有關這方面的論文。他設想任何運動著的粒子都必定伴隨著波,其波長和粒子的質量及速度有關。知道波長,就可以瞭解粒子的運動。因此,人們不僅可以解釋可見光,而且可以說明為什麼一束粒子同一束可見光一樣會出現衍射現象。德布羅意的理論無疑是大膽的創新,轟動了當時整個學術界。
大多數學者對這個新理論都迷惑不解。物理學的權威洛倫茲甚至斷言德布羅意誤入了歧途。然而,德布羅意堅持自己的研究。幾年後,美國的戴維森和格默,英國的湯姆生先後驗證了電子的波粒二重性。在事實面前,懷疑派不得不承認德布羅意的理論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