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惑閒談

    在古代,酒主要是以大米、黍米、粟米等穀物為原料進行釀製,釀製出的酒類似於我們今天的“米酒”。

    在古代酒的過濾技術並不成熟,釀出的酒含有不少的細微米渣,所以呈現渾濁狀態,當時稱為“濁酒”,比如楊慎的臨江仙就寫道“一杯濁酒喜相逢”。

    這種酒有渣滓口感較差,為了提高酒的口感,古人在喝酒前都要進行篩酒,比如楚國向周王室進貢的包茅就是用於篩酒的工具。

    而這種酒度數很低,基本在十度以內,也就與現在的啤酒差不多,高度酒要在蒸餾技術出現之後才有,而中國真正的蒸餾酒出現在元代。

    我們今天喝米酒都在冬天拿來衝蛋暖身子,只聽說喝多了撐的難受,很少有聽說喝米酒喝到醉,因此也就沒有對身體危害這一說。

    可見李白千杯不醉,並不是酒量有多好,而是這酒真的喝不醉人。

  • 2 # 史海探趣

    古人少有飲酒有害一說,首先是稀缺,百姓難以接觸;其次在於最初與祭祀有關,“酒以成禮”,是與神明祖先溝通的媒介,酒被披上神聖的外衣;再有就是在酒類逐漸豐富後,與詩畫文墨聯絡在了一起,成為雅事。在酒被賦予諸多色彩之後,分析手段也不健全,飲酒有害之說自然不會被人提起。

    首先,酒類的釀造原料主要是糧食和野果,在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發現了盛酒器具,可見歷史悠長。但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糧食和果類並不豐富,自然不能夠經常性的用來釀造酒類,只是在祭奠儀式上才用做祭品,供奉神明祖先,獻祭後部落首領和祭司才有資格享用。所以,作為一般人難以接觸到的佳品,酒被神話了,作為天賜的神品。

    其後,在幾千年裡,酒類一直是貴族的專屬品,百姓可望不可得。直到唐宋時期,尤其在宋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飲食文化的繁榮,糧食供應逐步增加,也帶動了酒的普及,這時候酒類作為助興之物,走進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在文人圈子裡成了聚會遊樂、吟詩作畫的必備品,風行一時。隨著儒家文人地位的拔高,飲酒也列入雅事行列,尤其是李白“斗酒詩百篇”,白居易自稱“醉司馬”,晏殊是“一曲新詞酒一杯”......在這些令人高山仰止、屬於文化符號的代表人物的影響下,飲酒作為一種文化,自然無人詬病。

    最後,還與傳統中醫上喜用酒做藥引的習慣有關。正是由於中醫經常性的用酒作為治病去疾的良方藥引,酒成為了辟邪、除惡、解毒的妙品,人們心目中從不會與損害身體聯絡在一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變焦功能防止偷拍是指什麼?榮耀20 PRO除了夜視儀又要有一個新稱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