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仔說
-
2 # 公考小聲ing
古代疆域只是範圍,不能夠保持持續穩定,所以我們看到的古代疆域土,朝代初、中、末期是不一樣的。對於先秦時代的夏商西周對疆土的統治,估計也只能是教科書的標準說法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上的強化確認,再加上強大的中央威服四方了!!!
古代疆域只是範圍,不能夠保持持續穩定,所以我們看到的古代疆域土,朝代初、中、末期是不一樣的。對於先秦時代的夏商西周對疆土的統治,估計也只能是教科書的標準說法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上的強化確認,再加上強大的中央威服四方了!!!
夏代制度不可考,後人腦補出來的制度是五服制度,大概就是由近及遠、離得越近管束力越強。
商代制度相對考察詳細一些,籠統來講就是典型的奴隸制,封出去的往往都是奴隸主,奴隸主擁有絕對的權威,但仍舊有跟隨商王作戰的義務。由於奴隸主之間的戰爭中,失敗的一方也會全部淪為奴隸,所以某些奴隸主可能會勢力膨脹,商王或許會下令禁止己方奴隸主擅自開戰(紂王曾賜予周王西方伯長,可攻伐西方諸侯),同時將自己的兒子、妻妾封到諸侯領地的間隙之間作為監視,並常常四處巡遊、命令他們祭祀人殉,以保障削弱他們的力量。
(雖然不想這麼說,但把別人厲害的頭領抓過來奉獻給神靈,是各種神話裡非常常見的橋段。只不過被犧牲的那位大多是背景板而已)
周朝和商朝的區別在於,商朝是奴隸制社會,而周朝則在向封建制社會轉變(商朝不是遊牧制,這點需要指出。秦始皇也很喜歡到處巡遊,難不成秦朝也是遊牧制國家?)奴隸制社會中,奴隸主對奴隸擁有完全的人身權力,而在周朝則首先出現了“華人”這一自由民階層。周厲王因為“華人暴動”而被驅逐(實際上週王朝,包括西周前期統治一直不穩,各個方向反覆叛亂,比如厲王被逐與共伯年號可能和鄂侯叛亂有關,而非因為什麼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但這說起來太複雜了,到現在也沒有定論),而在西周末期,隨著荒野的開墾,“中國不絕如縷”的現象逐漸消失。隨著“野人”團體壯大和“士人”階級逐漸混合,就出現了我們所熟悉的“士”,也就有機會開啟了後來的百家爭鳴。
在那之後,戰國時期,核心領土逐漸充滿,“蛙跳戰術”(先奪取遠處城池,再回頭消化近處城池)變得不再可行,也是因為聚集區不再是以城池為單位的點狀分佈,而是以村落為單位的密集分佈。各國君主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遠交近攻”和“開疆拓土”,也就是向外部要土地,而非是埋頭開墾疆域內部的土地,這也是疆域內的土地已經消化完畢、無法再進一步提升的原因。
再往後……大家就很熟悉了,周朝也徹底完蛋了,也不用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