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梁69853253

    信言不美:誠信真實的語言不必用綺麗的話來稱揚和讚美。

    美言不信:花言巧語是不誠信和不真實的,假的。

    善者不辯:品德行為高尚的人,不與別人爭論是非對錯,把罪責歸為自己。

    辯者不善:爭論是非對錯的人往往不是道德行為高尚的人。

    知者不博:這裡的“知”通智。知者是指有智慧的人。智者對事理,心裡明白清清楚楚。博,是透過大量的記問,和學習掌握知識。不博,不是像世間擁有世智辯聰知識。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

    博者不知:記問之學得來的知識的人即世智辯聰者往往不是有智慧的人。

  • 2 # 蜂聞言事

    我個人的理解,他為我們建立了一種語言的表達方式。

    “信言不美”,前面各位大咖的解讀都非常到位,我借用各位的觀點來講述我的想法。信言不美指的是真正讓人信奉認可的語言,表達方式上可能並沒有優美的感覺。如果只是從字面上理解,我們也可以說成“讓人相信的話,就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

    那是不是用最樸實的,並不美的語言就能夠說出讓人相信的話呢?如果這樣理解老子的智慧,好像又錯了。既然用肯定的表達方式不一定對,只用否定也不能準確的表述,那就用否定之否定,所以他才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不知道我的理解對不對?

    我認為老子教會了我們提升自己能力,用另外一種視角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比如“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如果照他的字面意思理解,就變成了“善良的人,不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不善良”;要是用這個框架來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那我們就沒辦法生活了;每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肯定都不是一樣的,有的人能言善辯,有的人木訥,但不代表他們的心底行為一定就是善良或者是不善良的。

    如果用這種固定的思維方式去判斷別人,那更會引起社會大量不公平事件的發生。要把他本章的內容連貫起來看,他是在提醒我們如何提升自己,該怎麼樣善待別人?

    我建議學習道德經,一定要前後文連貫,全篇通讀理解他真正要表達的內容,當然我個人也經常把其中的某一句抽出來單獨思考,能通的地方我就認可,不能通的我就回到他原本的狀態。常讀常新。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陳志國,就是個養蜜蜂的,關注我,和你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咱們換個角度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紅柿蘸白糖對口腔潰瘍有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