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xs60350145

    30年後我還在不在都不知道,我那些同輩親戚就更不知道了,都各在各的城市,現在這個歲數了小輩也忙沒有時間陪著串親戚,只是相互打個電話問個安好就行。

  • 2 # 1223233

    三十年後,我已是八十多的老人了,不知還在不在,如果在的話,應該不多,自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人的思想發生很大的改變,大家的壓力變力,關係越來越遠,這主要有二個方面:一是親人,親戚一年到頭很難集一回,都天南海北各一方,集在一起也難得說上幾句話。都很忙,二是怕見面,主要是怕攀比,人人有壓力,有時想還是少見好!再就是自己親人,孩子眼光高了,都不想呆在家裡,那怕在外混不下去,也要看看外面世界!象我們這代人,落葉歸根觀念較強,到了退休年後肯定回老家,我想三十後如果沒死的話,應該沒幾個人來往了。

  • 3 # 百花萬葉

    這是個假設題,應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所以我就大膽想象一下吧。

    我覺得,對於我而言,30年後,能保持密切來往的親戚應該不會太多,可能至親還會繼續保持來往,稍微遠一點的親戚,應該不太會來往了。

    非要具體到數字的話,我覺得可能不會超過10家。目前遠近親戚都算上,大概有進30家吧。

    其實,不光是親戚,朋友也是同樣的標準。

    原因是:

    1.我是個很怕麻煩的人,既怕別人來麻煩我,更怕麻煩別人。偶爾可以聚聚會聊聊天,但常態化的應該不行,我會覺得累,也會覺得沒有多大意義。

    2.我是個非常習慣性會照顧別人情緒和感受的人,結果就是往往忽略和委屈了自己。尤其覺得不值得,但這個頑固的習慣,就是改變不了。所以,只能儘量降低和別人相處的時長和頻率。

    3.我是個愛靜的人,和嘈雜的聚會、侃大山、互相攀比炫耀、吃吃喝喝比起來,個人認為,多看點有益的書、聽聽輕音樂、看看電影、郊遊和運動,或者多培養點自己的愛好,比如:練字、畫畫、插花、烘焙更有意義,既有益於身體,又愉悅了心靈,更陶冶了情操,還優哉遊哉、自得其樂。

    4.我想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都不是多多益善,質量遠勝數量,應該是在精不在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境遇的變遷,30年時光,斗轉星移間,曾經的親朋好友,能一直合拍,一直聊得來,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數量絕對不會太多。人生有幾個知己足矣,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能30年相處融洽的才是真的知己,才是真的需要一直來往的。

    5.年齡大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做減法,年齡越大越真實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離婚卻又捨不得孩子,孩子才兩歲八個月,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