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90417861998

    王惟一和針灸圖經的傳奇故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是北宋著名醫家王惟一的代表著,又名《天聖針經》,因書撰成後刻於石碑,並鑄成針灸銅人兩座與書配合,全稱《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

    惟一堂創始人、何氏面癱外治療法第六代傳承人何傳義指出,天聖四年(1026年),王惟一奉皇帝命令,纂集舊聞,訂正廖誤,考訂針灸著作。按照人形繪製人體正面、側面圖,標明腧穴的精確位置,蒐集整理古今臨床經驗,彙集諸家針灸理論,編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又由王惟一負責,將全書內容刻石,並於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以該書石刻為壁,在大相國寺內建成“針灸圖石壁堂”改稱“仁濟殿”。

    中醫非遺傳承人何傳義表示,《圖經》完稿後,很快刊印。但王惟一擔心書籍不易儲存,日久遺失,更擔心在刊印的時候出現訛謬,便創造性地將《圖經》刻於石上,昭示大眾,便於學者觀摩。在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把該書石刻為壁,在大相國寺內建成,建成“針灸石壁堂”(1042改稱“仁濟殿”)。

    中醫非遺傳承人何傳義指出,元代至元(1277-1294)年間,將石刻從汴梁移到大都,陳列在明照坊太醫院三皇廟的神機堂內。明英宗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由於時間長久,石刻已漫滅不清。明英宗下令工匠礱石,仿前重刻。重刻上石,將“新鑄”二字刪去,定名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增入明英宗序言,記石刻之沿革。到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由於需要修築城垣和東城,宋天聖刻石被劈毀,充當修築城牆的磚石,被埋於明代城牆之下。

    中醫非遺傳承人何傳義介紹,1965年至1971年,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在配合拆除明代北京舊城牆的考古工作中,將宋天聖石刻發掘出土,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物得以重見天日。考古學家對石刻確為宋天聖文物依據是石碑所刻“通”字,缺筆少了中間一豎,為章獻劉太后臨朝,避其父劉通諱使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茶中的毛尖與炒青有什麼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