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P同學的分享

    準確說這聲音不是“籲”,是“噫”。天津是曲藝的窩子,不管相聲還是戲曲,你在其他地方就算是紅透了,沒有在天津得到認可,那都說不上紅。老天津衛看戲聽曲藝,聽到好的節骨眼,都會發出“噫”的聲音。這不是在起鬨,是對演員的肯定。一般的小演員在天津受到這個很有可能嚇到,因為劇場裡面的這個喊聲實在是太響了。還是那句話,多大的腕兒才配得上多大的讚賞。

  • 2 # 子在吾上曰

    這聲噓在京劇裡是叫倒好,是對演員演技的不認可,對演員來說是災難性的。以前聽相聲沒有這個現象,自從有了郭德綱的相聲才有的這個現象,不但他說相聲當中大家噓他,就連剛出場時大家也噓他,這要是京劇演員就得扭頭下臺了,郭德綱們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觀眾越噓他他越高興。他把這一現象帶到相聲舞臺上,增加了觀眾與演員的感情,增加了觀眾的感情釋放,增加了演員與觀眾的互動,整個場面其樂融融,讓觀眾開開心心的是相聲藝術所要的最大效果,觀眾參與其中情感得到最大的釋放,就是這聲噓所達到的觀眾和演員心連心的藝術魅力

  • 3 # 閒白社

    確切的來說聽相聲的喊籲已經過時了。

    喊籲本來是戲班子裡觀眾叫倒好的方式,相聲進入小劇場以後很多規矩借用了戲班子的,建國前相聲舞臺除了表演相聲之外,也演戲也演相聲劇,那是相聲不景氣的時候劇場多賣票錢的一種方式,因為相聲演員生性幽默搞怪,扮起角色來比中規中矩戲班子的更受熱鬧,而正經的戲班子不屑於這樣惡搞,所以相聲演員就指著怪戲在相聲淡季能多賣出票去。

    總之說,舞臺上的本來不分彼此,舞臺下的規矩也就都是一樣的,因為看戲的聽戲的都還是那幾個觀眾。這也不能算是相聲觀眾借鑑了戲班的規矩,算是相聲歷史演進的自然嫁接吧。

    唯一不同的是,唱戲的怕出醜,怕觀眾喊籲,觀眾喊籲就要被趕下臺了。相聲演員不怕,他們本身的定位就是丑角,觀眾越喊籲越熱鬧,如果相聲說了一段,觀眾都悶不做聲,那才叫尷尬。

    有人說這是郭德綱發明的,或者是郭德綱帶到相聲裡的,這不對。

    郭德綱花了很大力氣才使相聲迴歸小劇場,他的功績是迴歸,不是創造。喊籲的方式也比較傳統,郭德綱早期也有意培養觀眾這樣的習慣。

    很多時候德雲社培養出來的新觀眾不適應這種舊的叫好方式,現在德雲社劇場觀眾的起鬨方式一般都是喊“退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我是說假如上港亞冠小組出線了,有可能和魯能正面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