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戰例很多,比如發生在公元383年最著名的“淝水之戰”。其前期一系列戰鬥略過不提,就說該戰役的最後戰鬥情況。當時,幾十萬前秦軍與8萬東晉軍對峙在淝水,隔著河水,雙方都不敢主動進攻,僵持了大半個月。12月,東晉人發信向秦軍挑戰,有人向苻堅建議索性後退一些地方,放東晉人過河決戰。諸秦將認為阻敵於淝水邊比較安全,但苻堅自作聰明地認為,可以利用東晉軍半渡而擊的機會,一舉獲得勝利。所以下令全軍向後退幾里。這就是所謂的“以退為進”(退卻是想創造決戰決勝的機會,其本意是好的)。
可是符堅萬萬沒有想到,秦軍雖然眾多但良莠不齊,一盤散沙,軍心很容易浮動,在全軍列陣堅持向前時尚可維持,而一旦後退,大量普通士兵及那些之前被迫降服過來的軍官將領就會起異心陷入混亂,於是大錯鑄成。正當秦軍後移,晉軍渡水突擊的時候。前秦軍中有一個東晉降將朱序(屬於假投降)突然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我軍敗了!大家快逃命吧!”,秦軍陣腳立即大亂並快速崩潰,東晉軍乘機全力出擊,從而大敗秦軍(等於是在追殺一大群四處逃竄的牛羊)。東晉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的晉軍(不足8萬),一舉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號稱百萬的大軍,並陣斬苻融(苻堅的弟弟,前秦的名將,其實是被自家亂軍撞倒在地,踩個半死,打都沒打,就窩囊地被殺死了)。
符堅的淝水之戰失敗,並非是“以退為進”這個計策不好,而是在錯誤的時機當中使用。當時前秦雖然統一了北方,但僅僅是軍事統一,其內部統治根本不穩,連年征戰下,被迫加入軍隊的其他各族人民普遍厭戰,士氣不高。但是驟勝而驕傲的苻堅卻不顧一切,匆忙發動攻晉戰爭,且徵兵百萬,加上龐大後勤,給屬下北方各族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極不得人心,軍隊戰鬥力很低,以致於秦與東晉軍在區域性接觸的一點點異常(主動後退一點)就一下導致了全軍在全線的潰敗。若想要真正“以退為進”,符堅壓根就不要發動攻晉戰爭,而應該假意與之交好,乘和平之際,努力夯實本國實力及統治,努力肅清內部不穩定的各種因素,同時練兵備武,全面打造戰爭器械。這樣好好準備個幾年,等待兵精糧足且東晉內部發生動盪(封建國家爭權奪利也是常事),那個時候再發兵一舉下江南,這樣才是真正的“以退為進”。
這種戰例很多,比如發生在公元383年最著名的“淝水之戰”。其前期一系列戰鬥略過不提,就說該戰役的最後戰鬥情況。當時,幾十萬前秦軍與8萬東晉軍對峙在淝水,隔著河水,雙方都不敢主動進攻,僵持了大半個月。12月,東晉人發信向秦軍挑戰,有人向苻堅建議索性後退一些地方,放東晉人過河決戰。諸秦將認為阻敵於淝水邊比較安全,但苻堅自作聰明地認為,可以利用東晉軍半渡而擊的機會,一舉獲得勝利。所以下令全軍向後退幾里。這就是所謂的“以退為進”(退卻是想創造決戰決勝的機會,其本意是好的)。
可是符堅萬萬沒有想到,秦軍雖然眾多但良莠不齊,一盤散沙,軍心很容易浮動,在全軍列陣堅持向前時尚可維持,而一旦後退,大量普通士兵及那些之前被迫降服過來的軍官將領就會起異心陷入混亂,於是大錯鑄成。正當秦軍後移,晉軍渡水突擊的時候。前秦軍中有一個東晉降將朱序(屬於假投降)突然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我軍敗了!大家快逃命吧!”,秦軍陣腳立即大亂並快速崩潰,東晉軍乘機全力出擊,從而大敗秦軍(等於是在追殺一大群四處逃竄的牛羊)。東晉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的晉軍(不足8萬),一舉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號稱百萬的大軍,並陣斬苻融(苻堅的弟弟,前秦的名將,其實是被自家亂軍撞倒在地,踩個半死,打都沒打,就窩囊地被殺死了)。
符堅的淝水之戰失敗,並非是“以退為進”這個計策不好,而是在錯誤的時機當中使用。當時前秦雖然統一了北方,但僅僅是軍事統一,其內部統治根本不穩,連年征戰下,被迫加入軍隊的其他各族人民普遍厭戰,士氣不高。但是驟勝而驕傲的苻堅卻不顧一切,匆忙發動攻晉戰爭,且徵兵百萬,加上龐大後勤,給屬下北方各族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極不得人心,軍隊戰鬥力很低,以致於秦與東晉軍在區域性接觸的一點點異常(主動後退一點)就一下導致了全軍在全線的潰敗。若想要真正“以退為進”,符堅壓根就不要發動攻晉戰爭,而應該假意與之交好,乘和平之際,努力夯實本國實力及統治,努力肅清內部不穩定的各種因素,同時練兵備武,全面打造戰爭器械。這樣好好準備個幾年,等待兵精糧足且東晉內部發生動盪(封建國家爭權奪利也是常事),那個時候再發兵一舉下江南,這樣才是真正的“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