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略》:攸字子遠,少與袁紹及太祖善。也就是說,這傢伙與袁紹和曹操從小就認識,關係還很好。官渡曹操與袁紹相持階段,聽聞許攸來投,高興得鞋都來不及穿,跣足出迎,這一方面表現出曹操對其人的重視,一方面說明許攸這個人肯定才名在外的。本身有才華,有能力,跟曹操有私交,又在其危難之際幫助曹操打敗袁紹,怎麼說也該是高官厚祿,富貴一生的,卻沒想到最後鬧得個身首異處。
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細究起來,許攸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羅貫中羅老先生早就總結過了:“堪笑南陽一許攸,欲憑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猶道吾才得冀州。”
許攸未得善終主要有兩個原因:
1、貪婪成性。
據《武帝紀》記載:許攸叛變袁紹轉投曹操的原因是袁紹給的錢太少,滿足不了許攸的胃口,這才轉投曹操。而轉投曹操的導火索就是許攸家人因犯事被審配抓了,可見其平時對家人必然是縱容的,可謂物以類聚了。而審配偏偏專權不懂變通,完全不給許攸面子,堅決不放水,在這麼關鍵的時候逼反了許攸,害得袁紹大好形勢功敗垂成。
官渡袁紹失敗主因在許攸叛變,但審配也應該要負一定責任,做事之前不考慮後果,就算要抓,也可以等班師再抓,再不濟也應該封鎖訊息。只要不是在前線,許攸叛變影響就會小很多。不過話說回來,這件事很能看出來袁紹集團的問題,反觀曹操集團,荀彧早就斷言許攸會反,甚至連原因都猜得一點不差,雙方謀臣能力相差著一個層次呢,這也算袁紹幹不過曹操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引自《三國志荀彧傳》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2、狂妄自大。自幫助曹操打敗袁紹,後又得到冀州之後,許攸又開始忘乎所以,時常在公眾場合調戲曹操,直呼其小名,對曹操說,若沒有我,你根本得不到冀州。這已經不是情商低的問題了,簡直是作死。如果私下說一說,曹操或許就忍了,大庭廣眾之下,當著曹操一干手下這麼說,曹操如何能忍?這裡面應該涉及到一個身份轉換的問題,曹操與許攸早已經是君臣關係,而許攸還以為曹操是那個跟他一起玩泥巴的小孩,這個思維轉不過來,許攸早晚要倒黴。
可見許攸之死還真怨不得曹操過河拆橋,只能歸咎於自身的狂妄和貪婪。
《魏略》:攸字子遠,少與袁紹及太祖善。也就是說,這傢伙與袁紹和曹操從小就認識,關係還很好。官渡曹操與袁紹相持階段,聽聞許攸來投,高興得鞋都來不及穿,跣足出迎,這一方面表現出曹操對其人的重視,一方面說明許攸這個人肯定才名在外的。本身有才華,有能力,跟曹操有私交,又在其危難之際幫助曹操打敗袁紹,怎麼說也該是高官厚祿,富貴一生的,卻沒想到最後鬧得個身首異處。
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細究起來,許攸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羅貫中羅老先生早就總結過了:“堪笑南陽一許攸,欲憑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猶道吾才得冀州。”
許攸未得善終主要有兩個原因:
1、貪婪成性。
據《武帝紀》記載:許攸叛變袁紹轉投曹操的原因是袁紹給的錢太少,滿足不了許攸的胃口,這才轉投曹操。而轉投曹操的導火索就是許攸家人因犯事被審配抓了,可見其平時對家人必然是縱容的,可謂物以類聚了。而審配偏偏專權不懂變通,完全不給許攸面子,堅決不放水,在這麼關鍵的時候逼反了許攸,害得袁紹大好形勢功敗垂成。
官渡袁紹失敗主因在許攸叛變,但審配也應該要負一定責任,做事之前不考慮後果,就算要抓,也可以等班師再抓,再不濟也應該封鎖訊息。只要不是在前線,許攸叛變影響就會小很多。不過話說回來,這件事很能看出來袁紹集團的問題,反觀曹操集團,荀彧早就斷言許攸會反,甚至連原因都猜得一點不差,雙方謀臣能力相差著一個層次呢,這也算袁紹幹不過曹操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引自《三國志荀彧傳》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2、狂妄自大。自幫助曹操打敗袁紹,後又得到冀州之後,許攸又開始忘乎所以,時常在公眾場合調戲曹操,直呼其小名,對曹操說,若沒有我,你根本得不到冀州。這已經不是情商低的問題了,簡直是作死。如果私下說一說,曹操或許就忍了,大庭廣眾之下,當著曹操一干手下這麼說,曹操如何能忍?這裡面應該涉及到一個身份轉換的問題,曹操與許攸早已經是君臣關係,而許攸還以為曹操是那個跟他一起玩泥巴的小孩,這個思維轉不過來,許攸早晚要倒黴。
可見許攸之死還真怨不得曹操過河拆橋,只能歸咎於自身的狂妄和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