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銳不可當1799
-
2 # 羔羊有跪乳之恩
唉,外憂內患唄。工業革命大潮下。生產力得到解放。有錢人還是有錢人。但機器代替了大多數人。沒事做了。統治者還封建。沒飯吃了哪有不反之理✌
-
3 # 猜火車in奇酷比在日本
簡單來說俄國當時是內憂外患+壓倒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
雖然當時尼古拉斯二世看上去很強,當然也的確很強,保皇派也很強,但是這個強是相對於前幾任沙皇來講。況且提問裡說的強,可能更多的是指內部政治鬥爭政治勢力比較強。並不是指沙俄當時整體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實際上葉卡捷琳娜女皇之後,俄羅斯在歐洲都屬於比較落後的,只不過國土面積太大加上當時的大家都對北極圈以內的土地沒什麼興趣,要不還真說不好會不會被半殖民地化。
OK、扯得有些遠了,迴歸正題。咱們先縱向的看俄國內部本身。前文說道雖然政治勢力比較強、但是在某些特定環境下政治不能當飯吃,尤其是兵荒馬亂的年月。本身沙俄工業和經濟相對於歐洲就落後,又趕上兩次工業革命的動盪期,一下子貧富差距出來了,你在政治高壓,那肯定就有反抗。俗話說得好,窮鄉僻壤出刁民,內部本來就落後、工業革命之後資本誕生了更大的貧富差距、外部的話一戰從規模到殘忍程度已經超過了當時歷史上任何一場戰爭,本來沙俄底子就薄,這下當權的家底兒都沒了。內因外因一刺激,肯定就有反體制的勢力出現,只不過恰好是蘇維埃而已。
簡單來說,外因是一戰耗死了本來底子就很薄弱的俄國(其他國家也一樣),尼古拉斯二世政治集團無暇顧及國內反對勢力。內因就是俄國當時歷來的貧苦落後(相對於歐洲),工業革命擴大貧富差距,造成了底層民眾的不滿,反戰情緒只是個導火索。當然、還有就是列寧和他的團隊很會找G點,很會忽悠。
至於橫向來看嗎,隔壁德國,奧斯曼帝國,意呆利,不管是戰勝方還是戰敗方一戰都導致了當時的政治集團甚至是君主制的整體的消失。英法要不是有殖民地撐著、也不一定比上述幾位好到哪裡去。總之就是君主政體已經不適應當時飛速發展的生產力和社會形態了。俄國只是個個例、一戰只是催化劑而已
回覆列表
一戰後期,俄國已經耗幹了國力,民不聊生,失去了民心,戰爭無法繼續,但卻繼續著。在布林什維克的鼓動下,人民被迫起義反抗。失去了人民的支援,少數保皇派成了無源之水,難成氣候。印證了船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訓。列寧領導的布林什維克執政後,迅速單獨與德國議和,退出戰爭,也是順應了民心。歷史表明,民心不可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