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哪三國?這似乎是個無厘頭的問題,因為地球人都知道,魏、蜀、吳三分,當然就是魏國、蜀國、吳國了。其實,這是一個必須說明的重大錯誤,也是一個“必也正名”的重大問題。
有這面“蜀”字旗,諸葛亮的棺材板按不住了
所謂“三國”,從曹丕開始的魏國、從孫權開始的吳國,都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從劉備開始的“蜀”國。
劉備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罵曹操是“漢賊”。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篡了漢皇帝劉協的皇位。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在“傳聞漢帝(劉協)見害”後,劉備就做了漢皇帝,建都成都。劉備之所以仍然沿用“漢”國號,是為了顯示其政權的正統性,表明漢朝沒有結束,他的政權就是漢朝的延續。甚至劉備稱帝后啟用的第一個年號“章武”,也寓有彰顯光武帝劉秀及其第一個年號“建武”的意思。
其實,禪位後被封為山陽公的劉協是公元234年去世的,比劉備去世得還晚。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駕崩,劉禪繼位,繼續沿用“漢”國號不改,直到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十一月為魏國所滅。
劉備、劉禪以“漢”為國號,這本來是清清楚楚的史實,為什麼會錯成了“蜀”呢?這其中的關鍵在於陳壽的《三國志》是以《蜀書》的名號記述劉備、劉禪的漢政權的。
我們知道,“前四史”之一的陳壽的《三國志》是研究三國曆史最重要、最權威的“正史”。《三國志》分立《魏書》《蜀書》《吳書》,分別記述曹魏、劉漢、孫吳的歷史,並以曹魏為正統。
陳壽的這種處理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陳壽雖然先為劉禪的臣子,但劉禪亡國後,陳壽又成了繼承曹魏的司馬氏晉朝的臣子,而按照傳統時代史家修史的做法,他修《三國志》,就必須以曹魏為正統,否則就等於否定了接替曹魏的司馬氏晉朝的合法性,如果真這樣做了,那就是殺頭之罪。
連帶著,陳壽不以《漢書》記述國號為“漢”的劉備、劉禪政權,而改以帶有地域色彩的“蜀”進行記述(“蜀”為古代的族名與國號,其地域在今四川中部偏西,公元前316年並於秦國,秦於其地置蜀郡),這既緣於在當時各方爭為正統的背景下,曹魏與司馬氏的晉朝即稱劉備、劉禪的漢政權為“蜀”,也緣於此前已經有了劉邦的漢(習稱“前漢”或“西漢”)、劉秀的漢(習稱“後漢”或“東漢”),如果再立《漢書》,容易導致名實的混淆。
但必須指出的是,如果尊重歷史本來的事實,遵從名從主人的原則,那麼記述劉備、劉禪的政權,還是應該稱“漢”。
“三國”,是哪三國?這似乎是個無厘頭的問題,因為地球人都知道,魏、蜀、吳三分,當然就是魏國、蜀國、吳國了。其實,這是一個必須說明的重大錯誤,也是一個“必也正名”的重大問題。
有這面“蜀”字旗,諸葛亮的棺材板按不住了
所謂“三國”,從曹丕開始的魏國、從孫權開始的吳國,都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從劉備開始的“蜀”國。
劉備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罵曹操是“漢賊”。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篡了漢皇帝劉協的皇位。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在“傳聞漢帝(劉協)見害”後,劉備就做了漢皇帝,建都成都。劉備之所以仍然沿用“漢”國號,是為了顯示其政權的正統性,表明漢朝沒有結束,他的政權就是漢朝的延續。甚至劉備稱帝后啟用的第一個年號“章武”,也寓有彰顯光武帝劉秀及其第一個年號“建武”的意思。
其實,禪位後被封為山陽公的劉協是公元234年去世的,比劉備去世得還晚。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駕崩,劉禪繼位,繼續沿用“漢”國號不改,直到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十一月為魏國所滅。
劉備、劉禪以“漢”為國號,這本來是清清楚楚的史實,為什麼會錯成了“蜀”呢?這其中的關鍵在於陳壽的《三國志》是以《蜀書》的名號記述劉備、劉禪的漢政權的。
我們知道,“前四史”之一的陳壽的《三國志》是研究三國曆史最重要、最權威的“正史”。《三國志》分立《魏書》《蜀書》《吳書》,分別記述曹魏、劉漢、孫吳的歷史,並以曹魏為正統。
陳壽的這種處理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陳壽雖然先為劉禪的臣子,但劉禪亡國後,陳壽又成了繼承曹魏的司馬氏晉朝的臣子,而按照傳統時代史家修史的做法,他修《三國志》,就必須以曹魏為正統,否則就等於否定了接替曹魏的司馬氏晉朝的合法性,如果真這樣做了,那就是殺頭之罪。
連帶著,陳壽不以《漢書》記述國號為“漢”的劉備、劉禪政權,而改以帶有地域色彩的“蜀”進行記述(“蜀”為古代的族名與國號,其地域在今四川中部偏西,公元前316年並於秦國,秦於其地置蜀郡),這既緣於在當時各方爭為正統的背景下,曹魏與司馬氏的晉朝即稱劉備、劉禪的漢政權為“蜀”,也緣於此前已經有了劉邦的漢(習稱“前漢”或“西漢”)、劉秀的漢(習稱“後漢”或“東漢”),如果再立《漢書》,容易導致名實的混淆。
但必須指出的是,如果尊重歷史本來的事實,遵從名從主人的原則,那麼記述劉備、劉禪的政權,還是應該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