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龍大夫的肝病課堂

    對於有肝病的人來說,食慾的好轉,也就是“能吃”,往往提示消化功能的改善;而對於不太清楚有是否有肝病的人來說,以是否“能吃”來判斷沒有肝是不是“很好”,顯然是不科學的。

    一般情況下,“能吃”給我們提示了幾個資訊:第一、食慾好,也就是胃口好,間接能緩反映人的消化功能;第二、胃動力好,因為“能吃”需要有一個正常擴張並及時排空的胃,如果胃動力不好,食物容易在胃內儲留,導致腹脹,食慾肯定受到影響。

    所以,食慾的動態比較,是判斷病情的一個重要依據。但倘若一個有肝病的人,食慾一直是好的,甚至在肝功能不好的狀態下,食慾也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這個時候,可能提示人的代謝出現了問題。

    這種代謝的問題,以糖代謝為代表。有些慢性肝病的人,會伴有糖耐量增加和胰島素抵抗的情況,從而導致血糖升高,這叫肝源性糖尿病。在有糖尿病的情況下,不但不影響飲食,反而會導致食量增加,更加“能吃”,這些患者往往會表現與飲食量不相稱的體重下降。

    而如果本身有慢性肝病,一開始食慾不好,經過治療後病情好轉,肝功能得到恢復。這些病人原先由於膽汁和消化酶的不足會導致消化功能減退,一旦肝功能得到恢復,消化功能也會隨之好轉。所以,肝炎患者經過治療後變得“能吃”了,這是病情好轉的跡象。

    至於以能不能吃來判斷是否有肝病,這個就顯然很不科學。龍大夫經常見到一些有脂肪肝的患者,食慾一直是非常好的。這部分患者在有脂肪性肝炎的情況下,肝功能其實是不好的。但“能吃”成了掩蓋病情的一個表現,這種情況要引起重視。

    總之,肝臟有沒有問題,可以從自我感覺上做出初步的判斷,但這種初步的判斷不能代替血液和儀器的檢查。

    對於有慢性肝病的人來說,定期複查肝功能、B超、甲胎蛋白和其他病毒學檢查,才是最重要的。而隨著年齡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變,可能會有一些肝病成隱匿狀態,需要定期的體檢,以及時發現問題並及時處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任由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發展下去會是什麼結果?國家還能統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