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之藍

    張璁,(1475年-1539年)字秉用,號羅峰,浙江溫州府永嘉三都人,明朝嘉靖年間重臣,明朝大改革的開啟者。因在位期間清廉奉公,又被賜稱“太師”。

    桂萼(?-1531年)字子實,號見山。江西餘江縣晉江鎮人。歷任知縣、刑部福建司主事、翰林院學士、詹事府兼學士、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等職,升遷速度之快,歷史上並不多見。而在每一個任上,都能履行職責,端正風俗,抑制豪強,因而政績顯著。嘉靖九年十二月告老還鄉,不就病逝於私第。朝廷追賜“太傅”。

    張璁與桂萼兩個人都是明朝的重臣,兩個人基本上處於同一個歷史時期,有合作,又有分歧,但兩個人都是才能卓著的幹吏,都是當時朝廷正能量的表率。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所謂的“全面真實客觀公正”那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尤其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因為所處的時代不同,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常言道“論人不論心,論心無完人。”我們只能根據他們在歷史上留下的事蹟,利用現時代的是非觀念,對他們二人做一番簡單的概括。

    張璁認為:“治國之道,以愛民為先,願治之君,必嚴於髒禁。貪墨成風,其根源在於內閣。”所以,張璁在位期間,加強了對於官吏的監督,清理勳貴莊田,罷撤鎮守太監,對貪贓枉法者採取零容忍態度而嚴革,並且嚴肅監察制度,努力整頓軍隊團營,是當時明朝嘉靖年間實施改革的開啟者。

    桂萼在位期間,積極主張均平賦役和清丈土地。他最主要的歷史貢獻是創立了“一條鞭法”的基本原則,他的主張和改革方略,是明代各類賦役改革的總結。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在哪個時代,張璁和桂萼,都是改革的先鋒,是朝廷正能量的表率。

  • 2 # 炭烤母豬蹄兒

    致仕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張孚敬卒。孚敬,浙江永嘉人。初名璁,今名上所賜也。正德庚辰,舉於禮部。明年辛巳,上登極,賜進士。時方議獻皇帝尊稱大禮,孚敬即上疏分析繼統繼嗣之義,為上明父子之倫不可奪,眾鹹不悅。壬午,授南京刑部主事。甲申,以大禮未正,仍上疏爭之,與桂萼、席書、方獻夫、霍韜同被召至京,與眾廷辯,竟定大禮,升翰林院學士。乙酉,升詹事。丙戌,升兵部右侍郎。丁亥,敕署都察院事,治張寅獄,是冬,遂升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閣辦事,賜銀圖書二,其文曰忠良貞一,曰繩愆弼違。戊子,加少保。纂修《大明會典》成,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己丑,罷政歸。行及天津,召旋。辛卯,復罷歸。壬辰,召入,進兼太子太師,復以星異免。其冬,遣鴻臚少卿陳璋齎敕徵之。癸巳,復任加少師。乙未,以疾乞歸,上累諭固留,為之親製藥餌,疾亟,乃許致仕,遣官齎敕送之,給月米八石、伕役八名。丙申,手詔趣其還朝。至處州疾作,不果至。詔強起之,至金華,疾又作,乃止。至是卒,上深加悼惜,賜祭葬如例,贈太師,諡文忠,仍蔭一子為尚寶司丞。孚敬深於禮學,豐格俊拔。大禮之議,乃出所真見,非以阿世。既以是受上知眷,驟躋崇顯。而一時議禮諸臣,鹹得重譴。及奉詔鞫勘大獄,獨違眾議,脫張寅之死,而先後問官得罪者亡慮數十人,以是縉紳之士嫉之如讎。然其剛明峻潔,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其署都察院,不終歲而一時風紀肅清,積弊頓改。在內閣,自以受上特知,知無不言。密謀廟議,即同事諸臣多不與聞者。於是清勳戚莊田、罷鎮守內臣,百吏奉法,苞苴路絕而海內稱治矣。至其持議守正,雖嚴諭屢下,陳辭益剴切不撓。上察其誠,久久滋重信之,常以少師羅山呼之而不名。其卒,禮官請所以易其名者。上親按古諡法,以孚敬能危身奉上,特命諡之曰忠,其眷遇之隆,始終不渝如此。第果於自是,恩怨太明,休休之量,是其所短。然終嘉靖之世,語相業者,迄無若孚敬雲。

    ——————《明世宗實錄》卷二百二十一嘉靖十八年二月乙巳條。

    總得來說,明實錄對張璁的評價相當之高(當然他擔的起這樣的評價)。明事兒絕對是黑了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龍蝦池塘裡的蝦為什麼不好捕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