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行邊記

    這個提問,是有時效性。它代表當下很多人的一種困惑。相信10年前,或者10年後,再有這種思考糾結的人,會很少。

    首先,過年是中華文化的傳統。是承載中華文明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現在,民族精英們號召文化自信,正是因為看到當下,華人,混沌思想的一種指引。

    社會發展是螺旋式前進。改革前30年,強調物質文明,我們國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民富國強。相信後30年,在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方面,也能取得非凡的成果。到那時正本清源,數典忘祖、崇洋媚外會少很多。

    到那時,社會的思想境界,雜音會少,統一會多,高度會高很多。

    相信華夏民族一定會永遠屹立在世界。

  • 2 # 白駒過隙盛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過年過年,我的童年是80年代的農村,那個時候最期盼的就是過年了,過年意味著新衣服穿,好東西吃,有時候運氣好還能收到點2元到5元的壓歲錢,等到村裡年前最後一個集的時候,附近幾個村裡的人都趕了過來,集上人聲鼎沸,摩肩擦踵,好不熱鬧,我們這些小夥計們鑽到人群裡,尋找著賣玩具的攤子,在那盯上一會,羨慕的看看那些玩具,再依依不捨的互相招呼著擠出集市,追逐打鬧去了。等到了年三十,村裡的鞭炮聲就零星的響了起來,父母打掃完院子的衛生,用油炸好肉,魚,豆腐(這些炸好的菜是要初一吃到十五的),便準備包餃子,我則滿懷期待的等著春晚的開始,期待著春晚的笑聲,熬到十二點,就要去放鞭炮了,村裡的鞭炮聲響成一片,最興奮的是放煙花,看著天空中絢爛的煙花,睡意,寒冷瞬間無影無蹤。初一到了,放完鞭炮的紅紙鋪滿一地,這是不能掃的,村裡講究的掃地就是掃財,我打著哈欠被父母早早叫起床,穿上新衣服新鞋子,開始給村裡的本家長輩一一拜年。從初二開始,走親戚就開始了,那也是很讓人興奮的,可以吃到好多好東西,可以和表兄弟們一起玩。一直到十五,村裡人集中起來扮玩,踩高蹺,年味才慢慢散去。 那個時候的年總是在期待中到來,來的那麼晚,走的那麼早。 隨著年齡一天天增長,心境慢慢的變化,學業,工作,婚姻,家庭,孩子,人生的各個階段慢慢到來,社會越來越進步,物質生活也越來越豐富,然而年味卻越來越淡,沒有了鞭炮聲,春晚味同嚼蠟,好幾年已經沒看了。

    年是什麼,僅僅是家人團聚嗎?除此之外應該有更多的文化涵義在裡面,年味變淡,中國老百姓幾千年的傳統正慢慢喪失了豐富的內涵,這個是值得人們都去反思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研究生讀不下去了,可以退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