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點程式碼的大叔

    隨著軟體專案中的資料量不斷增加,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我們的系統依然執行的非常的流暢,響應時間很短呢?讓我們看一下:

    01. 單體架構

    下面這個架構,大家一定很不陌生,大部分小專案都是這樣的架構:所有的程式碼都放在一個程式碼包中,部署在一臺伺服器上,資料庫也只有一個。

    單體架構簡單,最容易實現;但當這臺伺服器出現故障的時候,則無法對外提供服務,可用性差,難以擴充套件。

    02. 本地快取

    當資料開始增加,SQL 執行地越來越慢;我們可以將頻繁讀取但是變化不多的資料儲存到快取中,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少資料庫的壓力,提高應用的響應速度;

    常用的快取淘汰策略:先進先出、最少使用、最近最少使用等等;

    常用的本地快取框架:如果使用 Spring Boot 的話,可以直接使用 @Cacheable 註解使用本地快取(預設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實現本地快取)、EhCache、Caffeine。

    03. 分散式快取

    當然本地快取也有很多的弊端,比如單個伺服器資源有限、快取資料無法共享、生命週期小於等於應用的生命週期等等;所以我們可以引入分散式快取,比如 Memcached 、 Redis。

    04. 讀寫分離

    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資料都適合放在快取中,所以隨著資料的進一步增加,需要提高資料庫本身的效能和高可用,最簡單的方法:資料庫的讀寫分離。

    05. 分庫分表

    當資料庫中的資料進一步增加,單臺數據庫無法支撐,可以考慮分庫分表;每一條資料根據路由策略,儲存在不同的資料庫中;

    分庫分表雖然突破了單臺數據庫的資源限制,理論上可以支撐無限增長的資料,但是也會帶來新的難題:

    現有的資料分片不夠的話,就需要做資料庫的擴充,要麼需要做資料遷移,要麼會讓資料路由演算法變得更加複雜;

    全量的資料查詢和統計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06. 分庫分表 + ES

    針對分庫分表後全量查詢的難題,通常我們可以引入 ES 做全量的資料檢索。

    上面就是針對“資料量不斷增加”的一些解決方法,當然我們也需要結合專案實際情況進行架構設計,這是一個迭代演化的過程,避免過度設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Linux系統,要看哪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