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凌晨四點半的阿波羅

    01,繼續深造。普通的2本學校,在現在的人才中心是很難找到你心目中理想的工作的,除非你的專業當前市場緊缺,你不防繼續報考一些211學校的研究生,請你不要相信很多人說的學歷無用論,當你真正拿到博士文憑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能選擇的工作很多,甚至很多平臺都主動打電話找你。

    02,立刻工作。我說的立刻工作的意思是,先找一份一般的工作先幹著,有點養活自己的能力,但是一定要利用業餘時間繼續努力,因為你的能力現在還配不上你的野心。你可以選擇利用業餘時間複習考研,也可以磨鍊出一技之長,總之,只要不浪費在吃雞這樣的遊戲上,肯定會越來越好!

    03,主動創業。現在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但是,你一定要注意,能創業成功的人太少,而且創業是極其辛苦的,所以這條路要慎重選擇,如果你在大學的時候已經有過創業的經驗,或者有著雄厚的家底,就另當別論了!

  • 2 # 岫亞在西北

    聽從自己的內心,想要往哪方面走

    第一,如果喜歡學習的話,不想大學一畢業,就去工作的話,可以去深造,考研是最佳首選。如果家裡條件還不錯的話,就去出國深造吧。

    第二,假如不喜歡學習的話,那就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做吧

  • 3 # 李老師說考研

    二本畢業生出路:

    以某一工科專業40人/班級為例

    1考研錄取一般在班級的比例20~30%左右;

    2參加公務員考試被錄用,一般在0~5%左右;

    3企業(國有和民營)招聘錄用一般佔30~40%左右;

    4徵兵入伍一般在0~2.5%左右;

    5靈活就業一般在5~10%左右

    6自主創業一般在0~2.5%左右

    7二戰考研一般在5~10%左右

    8不就業一般在2.5~5%左右

  • 4 # 投必得論文編譯

    我也是從一個很普通的本科過來的,談談個人的感受吧。

    1,二本是否有機會?

    答案是肯定的。有機會,雖然機會相對來說少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的馬雲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馬化騰畢業於深圳大學,都不是一流本科。我聽過馬雲的演講,在他心目中,杭州師範大學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因為培養了他這樣的人才,很多北大、清華畢業的學生都在為阿里巴巴工作。

    我是萊陽農學院畢業的,我們學校的畢業生也在很多領域有不俗的表現,我知道有好幾位美國知名教授,是萊陽農學院畢業的。不可否認的是,三本畢業的學生成功率相對較低,因為自己基礎差,師資水平不夠高,周圍的環境不夠好。

    我後來在復旦大學做博士後,才知道一流院校的本科生的見識真是不一樣。他們大二就可以進入實驗室,跟著博士生做真正的研究性課題,可以經常聽到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院士、中國院士、國內一流學者的報告,很多人還可以獲得國外交流的機會。這就是差距,你身邊的人決定了你的高度。

    再看看我當時的大學生活,平時就是泡網咖打星際,所有課程混個及格,最大的目標就是能夠考研成功。我在當時,還不算最不上進的學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們有的同學迷戀上了網路遊戲,竟然住在網咖裡,很久都看不到人。再次看到他的時候感覺人都廢了,眼神迷離,最終被學校勸退。畢業以後,好學校的畢業生大多進了比較好的單位,他們形成了高階的社交網路,一般的人就很難擠進這個圈子。

    2,一本是否就意味著成功?

    答案是否定的。上了好的大學,恭喜你,在人生的第1/4處,取得了領先位置。可是,人生說短也短,說長也長。我們就按照70歲來計算吧。我們人生成長的經歷大概是這樣的,23歲左右大學畢業,開始了人生真正的長跑。大學文憑是個敲門磚,一旦敲開了門,磚也就基本沒用了。

    如果,上了一個好大學,後半程不努力或者走了彎路,後半生就會平庸,甚至荒廢。我住在美國華盛頓地區,身邊幾乎都是著名大學畢業的。他們大多是國內的佼佼者、透過留學留在了美國,然後找到了一個很不錯的工作。可是,大部分人在找到穩定的工作以後,不論是由於主觀還是客觀原因(玻璃天花板),開始享受人生,每天想的就是孩子的教育、每年的出國旅遊計劃,漸漸人生就有點歸於平淡。而國內的同齡人,恰好處於中國的高速發展期,已經成長為社會中堅力量。

    相比之下,人生的經歷就不可同日而語。在我看來,25-40歲這個年紀,是人生重要的積累階段,40-55歲是人生的收穫時期。我們千萬不要把應該吃苦受累的年齡,過得瀟灑自如。

    當然,如果享受平靜的生活,未嘗不可;但千萬不要既羨慕別人的成就、地位、財富,卻又不去努力奮鬥。同樣是我在復旦的例子,我的博士後指導老師,是特別聰明的人,但是他每天都在馬不停蹄的工作。我在遇到他之前,總覺得自己有點小聰明(準確來說,有點耍小聰明的感覺)。但後來看到他這樣聰明的人,還這麼努力,我的人生態度徹底改變了。也相信了一句話,成功等於99%的勤奮加上1%的機遇。勤奮是最最基本的條件,所有的勤奮和努力都是為了那不可多得的1%的機遇。

    3,三本如何逆襲?

    相對於一本畢業生或者說基礎好的人,我們大部分都是普通的或者說資質較差的人。那麼,對於基礎差的人,該如何逆襲呢?

    剛才我已經說過了,要奮鬥,要吃苦,要堅持,要有責任。

    下面我就大言不慚,舉點自己的例子吧。

    我在國內的日子,應該可以過著不錯的中產生活。但當時的我,有一個出國的夢想,當時趁著一個出國的機會來到了美國,並沒有想著要留在美國。但剛到美國,生活真的是非常的艱難,舉目無親,口語不好,收入不高,妻子放棄國內的好工作,來美國做代購貼補家用。父母也總是勸我,別在美國遭罪了,又不是自己的地盤,回來不也挺好的嘛。如果當時在父母的勸說下,就回國做一個大學教授,我估計我也不會開公司,也不會有今天的投必得學術。但當時,我就咬著牙堅持了下來,再大的壓力和質疑,自己挺著。後來有段時間,為了躲避他們的嘮叨,我也不和他們聯絡,耳不聽為靜。後來生活好點了,他們也不要求我回國了。現在,我幾乎每天都是晚上一點休息,早上七點起床。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覺得特別累。現在,我媽媽經常會勸我,別那麼辛苦,早點休息。但我記得小時候,他們總罵我,耍小聰明,不吃苦。

    說到責任,我是家裡的老么,從小父母、姐姐和哥哥幫我承擔了很多家庭責任,我雖然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也沒什麼責任心。對父母和家庭總有一種依賴感,不想拿主意,總想逃避責任。但來到美國以後,沒有任何依靠了,所有的決定都要自己來做。這個時候,責任心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了。記得我家老大出生的時候,我還是習慣性的問問父母,女兒的中文名字是不是合適。他們表示反對,我也有點拿不定主意。我太太就說,你已經長大了,他們的意見可以聽,但拿主意還是咱們拿。我也就心一橫,不理會父母的意見了,後來父母也沒有因為這件事情和我過不去。再後來,我們家老二、老三,起名字的時候,就再也沒有想過要和父母彙報了。也就是說我在心理上已經斷奶了,為自己感到慶幸,如果我不出國,我估計還依然會生活在他們的影響之下,自己並不能獨立和承擔責任。

    要堅持,不要總是改變自己的軌道。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一萬小時法則,一萬個小時挺過去了,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如果每天工作8個小時,每年工作10個月,一萬小時也就是接近5年的時間。堅持至少五年的時間,你才能摸到其中的門道,也逐漸在某一個領域建立自己的信譽。所以,不要總是改換自己的軌跡。如果總是淺嘗輒止,不停地變換領域,就無法在業內建立自己的信譽、人脈等資源。換句話說,就是做自己擅長的東西,不要碰自己壓根不瞭解的事物,你以為你懂,其實裡面的門道,不是你一朝一夕就能搞明白的,你要經歷很多挫折,交很多學費才能明白。

    十年前,我真的認為我什麼都能做,比如在美國找不到工作的時候,我曾經想過做華人快遞,其實我不知道做快遞有多累,我不知道要打通哪些環節,只是想著我也能行。但事實上呢,經過仔細的分析,這個行業,(1)我不懂;(2)我沒任何資源;(3)這個行業還是個低門檻行業,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做,相當於你的競爭者就多,相應成功的機會就少了。

    當時聽了我太太的建議,就做了學術論文編輯,現在看來是極其正確的選擇,雖然不是做科研,但還是基於我的科研經歷。這裡面有幾個優勢:(1)門檻高,沒受過高等教育幾乎不能做。我們團隊有個英語本科專業的小夥伴,加入投必得之前,也做過論文潤色行業。據說也能賺到錢,但他自己感覺到,做到後來就是在做派單賺點差價,沒意思了。(2)這個行業,屬於智力密集的產業,不是可以隨便被模仿的,而且和高科技相關,後期的潛力不可限量。(3)這是服務型行業,前期不需要很大的投資。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我做了個很簡單的網站,就開始開展業務了。只要我能找到客戶,然後派給對應的編輯,就算是正式開始了。年輕人,往往最缺乏的就是資金。所以,如果能夠找到一個不需要很大資本就可以開始的行業,是最好的。

    當然,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和資源不一樣,對人生的感悟不會一樣。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其實差別不大。都說沒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也就是這個道理。

    總的來說,一個人要想成功也好,逆襲也罷,首先要能吃苦,這樣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二是要養成責任擔當,這樣別人才能夠相信你,與你合作;三是堅持在一個自己熟悉的領域探索,不要輕易變換自己的領域,一直堅持做下去,遲早會成功的,相信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在練字,這樣的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