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人生,因為有他天下才有了長達20多年的安寧,在當時其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郭子儀(公元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初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被重用。
郭子儀的功績主要表現在:
1.平定了“安史之亂”,克復兩京。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在守孝期間被朝廷啟用,任朔方節度使,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在河北打敗史思明,收復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開通東陘關(今山西代縣東南),因功加封御史大夫。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升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
2.忠於朝廷,以大局為重。宦官魚朝恩一直妒忌郭子儀,把相州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郭子儀身上,並向肅宗進讒言,挑撥離間,撥弄是非,唐肅宗不問青紅皂白,信以為真。在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削去郭子儀的兵權。上元元年(760年),河東發生叛亂,統帥李國貞被殺,太原節度鄧景山也被部下所殺,肅宗對比很憂慮,不得已又重新啟用郭子儀出征絳州(今山西新絳),臨行前,肅宗身體不適,身邊卻不見一個朝臣,唯有郭子儀前來看望肅宗,說“老臣受命,將死於外;沒有見到陛下,是會死不瞑目的”。
3.郭子儀輔佐了四代帝王,起起落落,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聲望。從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起一直衷心愛國,屢立戰功。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郭子儀精於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的部下敬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功勳卓著。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於職守,一身系國家安危20餘載,對鞏固唐王朝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郭子儀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人生,因為有他天下才有了長達20多年的安寧,在當時其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郭子儀(公元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初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被重用。
郭子儀的功績主要表現在:
1.平定了“安史之亂”,克復兩京。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在守孝期間被朝廷啟用,任朔方節度使,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在河北打敗史思明,收復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開通東陘關(今山西代縣東南),因功加封御史大夫。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升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
2.忠於朝廷,以大局為重。宦官魚朝恩一直妒忌郭子儀,把相州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郭子儀身上,並向肅宗進讒言,挑撥離間,撥弄是非,唐肅宗不問青紅皂白,信以為真。在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削去郭子儀的兵權。上元元年(760年),河東發生叛亂,統帥李國貞被殺,太原節度鄧景山也被部下所殺,肅宗對比很憂慮,不得已又重新啟用郭子儀出征絳州(今山西新絳),臨行前,肅宗身體不適,身邊卻不見一個朝臣,唯有郭子儀前來看望肅宗,說“老臣受命,將死於外;沒有見到陛下,是會死不瞑目的”。
3.郭子儀輔佐了四代帝王,起起落落,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聲望。從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起一直衷心愛國,屢立戰功。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郭子儀精於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的部下敬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功勳卓著。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於職守,一身系國家安危20餘載,對鞏固唐王朝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