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造句】 1、我這是誠心誠意地邀宴,可不是嗟來之食。2、我人窮志不窮,這種嗟來之食,我寧死也不肯接受。3、這個愛心團體冬令救濟時,很能體恤難民,讓人不會有嗟來之食的感覺。4、明知這是嗟來之食,但為了孩子,她只好強忍著委屈,伸手將缽接了過來。【成語名字】嗟來之食【漢語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成語解釋】以不敬的招呼聲施食予人。指不敬之食。典出《禮記.檀弓下》。後用“嗟來之食”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成語典故】《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成語註解】1、 為食:設定食物。2、食:拿食物給人吃。3、 蒙袂:用衣袖遮臉。袂,衣袖。4、輯屨:拖拉著鞋子。屨,鞋子。5、貿貿然:眼睛看不清楚的樣子。6、 嗟:招呼聲,有不敬的意味。7、曾子:曾參(公元前505~前430),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地約當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8、微與:不必吧!與,同“歟”,置於句末,表反詰語氣。【成語出處】1、《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2、《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樂羊之妻》:“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3、《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個激切行徑,所以寧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成語用法】語義說明 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使用類別 用在“不敬之施”的表述上。
【嗟來之食造句】 1、我這是誠心誠意地邀宴,可不是嗟來之食。2、我人窮志不窮,這種嗟來之食,我寧死也不肯接受。3、這個愛心團體冬令救濟時,很能體恤難民,讓人不會有嗟來之食的感覺。4、明知這是嗟來之食,但為了孩子,她只好強忍著委屈,伸手將缽接了過來。【成語名字】嗟來之食【漢語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成語解釋】以不敬的招呼聲施食予人。指不敬之食。典出《禮記.檀弓下》。後用“嗟來之食”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成語典故】《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成語註解】1、 為食:設定食物。2、食:拿食物給人吃。3、 蒙袂:用衣袖遮臉。袂,衣袖。4、輯屨:拖拉著鞋子。屨,鞋子。5、貿貿然:眼睛看不清楚的樣子。6、 嗟:招呼聲,有不敬的意味。7、曾子:曾參(公元前505~前430),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地約當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8、微與:不必吧!與,同“歟”,置於句末,表反詰語氣。【成語出處】1、《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2、《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樂羊之妻》:“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3、《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個激切行徑,所以寧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成語用法】語義說明 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使用類別 用在“不敬之施”的表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