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朱文亮14

    不用說,我們變了,時代變了。

    首先是時代變了。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社會發展規律。

    中國是個農耕文化為主線的國家。其持點是種地。俗說,屋是牢田是鐐。種田的眼眶子就那麼大,一畝三分地,種得好收成好就能掙個飽肚子。天不幫助就得捱餓。

    所以,農耕文化的特點中就有強烈的飲食文化,有強烈的物質欲潛質。

    我們日常生活中,遇見了一般都問吃飯了?交往中,往往菸酒先行。

    傳統的文明文代有禮尚往來。其實這是個高尚的高階腐敗文化。禮,向誰往?還不是向權勢者往,向高貴者往。

    即使祭祀死人,也是七碗八盤的,甚至紙紮的電視,轎車,女傭,等等。

    農耕生活物質的匱乏,沒吃沒穿的,過年了,楊百勞給喜兒扯上了二尺紅頭繩,窮人家的小孩也有可能穿上新衣新鞋,吃到了飽肚子,甚至還有豬肉,魚之類,常年吃不到的糖果花生向日葵

    也有了。小孩子當然高興過年了。

    1970年左右,農業學大寨。農村有個口號,大幹幹到年三十,節後開門紅。農民365天,天天大幹,也偷個時辰窮家也要打掃除,破衣也要洗洗漿漿,迎新年去晦氣。

    1964年,我13歲了,父母都死了,我將媽媽士林竹的大衭褂子煮黑穿著過年的,有個嬸嬸喊看唐朝人喲。

    總之因為物質匱乏才使年味濃烈。時代進步了,也感謝鄧小平,袁隆平他們,為社會的物質豐富作出了貢獻。

    年味淡了,是時代進步了。

  • 2 # 十二40518657

    以前,大家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都不豐富,一到過年,忙了一年的我們,可以去花錢買東西了,從食物到衣物,大家也都不工作了,全家都在一起了,看春晚。

    現在,雖然和以前過年沒什麼區別,但是我們的平常的物質生活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有了很大的提升,網際網路的發展,也讓我們的精神生活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大量的資訊,一股腦的傳遞給你我,讓我們精神生活疲憊,豐富的物質生活和不健全的精神生活,讓我們過年感到少了年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熱劇《都挺好》中,已斷絕親子關係是否還能繼承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