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愉悅讀軍事

    拜占庭帝國重騎分成兩種,一種叫重騎兵;另一種叫超重灌騎兵。後者的名字來自於當時騎兵穿的一種胸甲,由於裝備的造價極其高昂,所以只有皇帝的衛隊能夠穿戴,就是由這些超重灌的騎兵組成。最顯著的特徵——馬甲和防護面部的鎖子甲。

    拜占庭重騎興盛於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在貝利撒留和納爾塞斯的指揮下,重騎兵的騎手們,身上披著鎧甲,手中的武器為鋒利的長矛和弓箭,他們利用這些武器殺傷敵人。他們實行這樣一個突變,顯然是想使每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在具備機動性的同時又能集衝擊與射擊於一身,使作戰能力成倍增長,更具有攻擊性。史學者將這種騎兵稱為“雙重功效騎兵”,即指那些能夠在遠距離殺傷敵人,也可以在近距離發起突擊的騎兵,可見拜占庭帝國重騎兵實力非同凡響。

    而在作戰時,重騎兵會擺出楔形的佇列,分為12排佇列,第一排20人,第二排24人,人數依次遞增,人數最多的為12排,最後排64人,整個編隊504人。但是10排的編隊,即總人數384人的編隊更為常見。這種楔形編隊中一部分人採用較輕的護甲並裝備弓箭,其餘騎兵用騎槍。弓騎兵和槍騎兵的比例大約是3:10。皇帝衛隊共有兩到三個這樣的分隊,總人數在1000到1500之間,每個分隊有不同顏色的外套槍。。

    宋代多重步兵,騎兵稀少,因此大多披馬甲。在盔甲的製造技術方面利用了冷鍛技術,使得鎧甲經久耐用,更為堅固。

    為了與敵國重甲騎兵抗衡,宋軍除製作了祥符鋼鐵鎖子甲和黑漆吸水山字鐵甲外,打造重甲為軍隊使用。重騎兵的馬甲,也進行了大全裝和小全裝的劃分。

    大全裝:馬頭的面簾,頸部的雞項,馬身上的甲身,胸前的蕩胸,馬屁股的搭後連成一片,密不透風,一點都不比西方重甲騎兵遜色。

    小全裝:包括甲身,搭尾、了項,雞項、面子、秋六個部分。

    在實戰中總結出,小全裝比大全裝更適用。

    馬上重騎兵,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南宋初年,一領鐵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可見戰馬馱載的人甲和馬具裝的重量至少有60—80公斤,最重者可達130公斤。重鎧增加了戰馬的負擔,所以只能以小跑、慢跑衝鋒。而且宋朝本來騎兵就少,身強力壯的馬匹就更為稀少了,這也就是宋朝多重步兵的原因了。而拜占庭帝國就不存在這樣的短板,所以由此可見拜占庭帝國重騎兵在數量上佔有優勢,但戰場上那可就不好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手殘星人5分鐘能完成的簡單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