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囤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有很多的寓意和願望,期待著大人孩子不受餓、吃飽穿暖有錢花。
據查,打囤是中國北方的一個民俗節日,又稱“填倉節”,又叫“天倉節”。是舊曆正月最後的一個節日,也是民間象徵來年五穀豐登的節日之一。如果說"臘八"是春節的序幕,那麼"填倉節"就是春節的尾聲了。道光二十年《濟南府志》記載:正月,二十五日為“添倉日”,打灰囤祈麥子;又民國二十四年《德縣誌》記載:二十五日為“填倉日”,前一夜以灰畫地,名為“打囤”,中置五穀一撮,覆以磚或瓦,至日出揭去曝之,是日無大風,即為收囤。
關於“填倉節”,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古時,黃河以北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樣徵收皇糧。因此,連年饑荒,餓殍遍地,尤其在年關,窮人更是走頭無路,凍餓而死的不計其數。這時,給皇家看糧的倉官守著大囤的糧食,看著父老兄弟們餓死,實在無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張,開啟皇倉,救濟災民,把皇家的糧食讓人們搶運一空,救了一方災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這天放火燒倉,連同他自己也燒死了。後人為了紀念這個無名氏倉宮,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
中國古代,民間人們對這一節日很重視。每當“填倉節”到來,親朋往來,侍客至誠,佳菜盛餐,醉飽方歸。宋代盂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正月二十五日、牛羊豕肉、恣饗競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 在舊時民間,“牛羊豕肉、恣饗競日”的生活,老百姓是不敢奢望的,故又有民諺:"天倉,天倉,小米乾飯雜麵湯。確實,香噴噴的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麵湯,是北方人家的美餐,勝過佳餚盛餐,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勞儉樸的良好風氣。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百姓的生活日漸豐裕,填倉打囤的習俗,也已慢慢遠去。但好的民俗是民間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方面能起到安定心靈、最佳化心態、增添情趣、促成凝聚的作用。
正月二十五,打囤,承上啟下的給春節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而人們又以對豐收的祈盼開始了新一年的辛勤耕耘。
打囤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有很多的寓意和願望,期待著大人孩子不受餓、吃飽穿暖有錢花。
據查,打囤是中國北方的一個民俗節日,又稱“填倉節”,又叫“天倉節”。是舊曆正月最後的一個節日,也是民間象徵來年五穀豐登的節日之一。如果說"臘八"是春節的序幕,那麼"填倉節"就是春節的尾聲了。道光二十年《濟南府志》記載:正月,二十五日為“添倉日”,打灰囤祈麥子;又民國二十四年《德縣誌》記載:二十五日為“填倉日”,前一夜以灰畫地,名為“打囤”,中置五穀一撮,覆以磚或瓦,至日出揭去曝之,是日無大風,即為收囤。
關於“填倉節”,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古時,黃河以北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樣徵收皇糧。因此,連年饑荒,餓殍遍地,尤其在年關,窮人更是走頭無路,凍餓而死的不計其數。這時,給皇家看糧的倉官守著大囤的糧食,看著父老兄弟們餓死,實在無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張,開啟皇倉,救濟災民,把皇家的糧食讓人們搶運一空,救了一方災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這天放火燒倉,連同他自己也燒死了。後人為了紀念這個無名氏倉宮,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
中國古代,民間人們對這一節日很重視。每當“填倉節”到來,親朋往來,侍客至誠,佳菜盛餐,醉飽方歸。宋代盂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正月二十五日、牛羊豕肉、恣饗競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 在舊時民間,“牛羊豕肉、恣饗競日”的生活,老百姓是不敢奢望的,故又有民諺:"天倉,天倉,小米乾飯雜麵湯。確實,香噴噴的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麵湯,是北方人家的美餐,勝過佳餚盛餐,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勞儉樸的良好風氣。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百姓的生活日漸豐裕,填倉打囤的習俗,也已慢慢遠去。但好的民俗是民間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方面能起到安定心靈、最佳化心態、增添情趣、促成凝聚的作用。
正月二十五,打囤,承上啟下的給春節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而人們又以對豐收的祈盼開始了新一年的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