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寶兒兒
-
2 # 天然35231866
瑪麗蘇,是文學界文學批評中的一個流行語。1973年,保拉·史密斯創造了一個名叫Mary Sue的虛構女主角在自編的科幻同人文裡大肆想象,聲名遠揚,這個虛構名字也成為了具有代表性的心態名詞。這類作品緊緊抓住了普通人渴望浪漫和逆襲的潛意識,可以將自己投射到男主角或女主角(此主角往往十分“完美”)身上,享受虛擬的快感,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太難實現了,普通人喜歡做做白日夢,到處都是追夢人,有需求就有市場,電視劇投觀眾所好,難怪瑪麗蘇劇情盛行!
-
3 # 影視口碑榜
楊冪的《扶搖》近期正在熱播,網播量已超過30億,與高播放量相反的是,《扶搖》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跌破五分。 從觀眾的觀劇反饋來看,劇集情節雷同、價值觀含混不清等成為了最大的槽點。另外,在劇情上,每當女主角需要幫助的時候,總會有異性恰到好處的出現,主角天生自帶光環,難逃瑪麗蘇劇情,這與該劇上映之初打著的女性勵志標籤也嚴重不符。
中國產電視劇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似乎難以跳脫出瑪麗蘇式的人物形象。非常弔詭的是,一邊是近年來電視劇反瑪麗蘇情結的呼聲越來越高,包括導演、製作方等等都曾表態要避免製作瑪麗蘇劇,一邊是瑪麗蘇電視劇層出不窮,似乎陷入了一個越反對越製作的怪圈。僅以今年上半年的電視劇為例,上映的《烈火如歌》《談判官》等女主角都帶有嚴重的瑪麗蘇情結。
另外,今年新上的主打女性主義的《北京女子圖鑑》《上海女子圖鑑》對女性形象的塑造,雖然看似跳脫出了瑪麗蘇的劇情,卻又掉入了物化女性的窠臼。這兩部劇都脫胎於日劇《東京女子圖鑑》。與原著相比,無論是《北京女子圖鑑》中的陳可還是《上海女子圖鑑》中的羅海燕,兩部劇都繼承了日劇中對女性物化的塑造,卻拋棄了對以物化女性為切入點的消費主義的批判。
女主如此多嬌,引無數備胎競折腰。
這裡的改編過後的角色,是指不再憑空新建一個人物,而是把生活中的某個喜好的角色改造成想象中的自我化身,各方面優秀,吸引異性的喜愛。優點放到最大,缺點放到最小,甚至忽略不計。
比如《秦時麗人明月心》 《楚喬傳》 《武媚娘傳奇》《雙世寵妃》《因為愛情有奇蹟》都是最近熱播的,早之前的也有,《回家的誘惑》 《一起來看流星雨》 《盛夏晚晴天》 《放羊的星星》等等。
瑪麗蘇劇深受大部分的喜愛,因為瑪麗蘇劇情的主角接近於完美,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男神女神,也期待劇情中的幸運降臨在自己頭上,一度能夠引起人們心中的共鳴,流量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