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淡是真151500
-
2 # 一點點歷史
熟悉三國那段歷史的人都瞭解,雖然當時魏蜀吳三分天下,但是若論實力魏國無疑是最為強悍的,曹魏政權無論從人口,兵力,經濟實力以及綜合國力方面和其他兩個政權都不在一個量級上。
三足鼎立中蜀國無論地盤,人口還是經濟和魏、吳都沒有可比性,再加上連年北伐用兵極大消耗了蜀國的國力,可以說蜀被滅時早已嚴重透支,所以魏滅蜀是三國中最強者消滅最弱者的一戰。
至於曹魏改“姓”就更不用說了,早在“高平陵事變”之後,曹魏就已經改姓司馬了,司馬炎逼迫魏帝禪位只是時間問題。
公元263年蜀國滅亡,266年魏帝禪位,直到280年東吳降晉,三分歸晉,這15年的時間晉為什麼沒有完成統一,他們在幹什麼?
首先更正一個問題,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內魏、吳也沒有閒著,邊境上的各種衝突不斷,“西陵之戰”中吳將陸抗還曾大敗晉軍。這段時間晉主要做了兩件事,準備、等待。
準備:
穩定局勢,蜀國剛滅,西晉必須維護在當地的統治,以解除後顧之憂,比如善待劉禪以及蜀國的王公大臣。
修煉內功,訓練水軍,由於東吳有長江天險,又極善水軍作戰,西晉吸取了以往水戰失敗的教訓大量造船並訓練水軍,使之能有和東吳對抗的實力。
等待:
東吳經濟發達,綜合國力遠在蜀漢之上,魏滅蜀之時恰逢東吳政權度過了動盪時期,孫皓即位為帝穩定了政局,東吳曾一度有開明盛世之象,孫皓也因此被稱為“令主”即賢明的君主。在這種情況下西晉除了準備,剩下的就是等待一個時機,等待吳國從內部瓦解。
果然吳主孫皓沒有讓人失望,在經歷了短暫的明君生涯後,孫皓變得昏庸暴虐,在他看來吳國有長江天險,西晉無力滅吳。在加上吳國在陸抗之後東吳再無良將,西晉終於等來了滅吳的良機。
公元280年吳主孫皓自縛雙手出降,東吳滅亡。
西晉吞吳滅蜀之後,並沒有立即滅吳,而是等了十幾年,這期間在等待什麼?其實是在等待一個滅吳的時機。司馬昭滅蜀漢之時,吳國後主孫皓初登帝位,登帝初期其施行明政,吳國政治較為清明,經濟發展較為不錯。彼時,西晉內部普遍認為吳國民富國強,滅吳難度極大。然而,吳國後主孫皓施行短期明政之後,逐漸變得好大喜功,顯現出其暴躁的性格秉性,而由於其多年的暴政積累,吳國國力大幅下降衰弱,內耗不斷。晉帝司馬炎等待十幾年後,終於等來了滅吳的大好時機,於是決定發兵滅吳,至此,在亡蜀十五年後,西晉起兵伐吳,天下一統,三家歸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