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圓讀書

    其實,如果是對明朝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也基本上都知道明朝的兵制是怎樣的。實際上,明代的兵制和唐朝的兵制相差不是很大。朱元璋在平天下的時候,就曾定有:“衛所制度”,也就相當於唐朝時期的“府兵制”,那話又說回來,什麼又叫做“府兵制”呢?

    我們知道,在唐朝以前,中國的兵役制度可以說是遍及全民眾,也就是呈現一種“兵農合一”的狀態。按照我們現在很多人的說法,這是一種社會經濟與國防武裝的緊密聯絡。但是到了唐朝以後,這樣的兵役制度就改變了。

    因為所謂的“兵農合一”實際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漢代的方式,一種便是唐代的方式。漢代的兵農合一,是“寓兵於農”,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全農皆兵”,簡單來說,就是把國防武裝力量寄託於農民的生產集團,但生產集團同時也是武裝集團。

    而唐代的兵農合一,則為“寓農於兵”,也就是在武裝集團寄託生產,而不是在生產集團裡寄託武裝。所以也從漢代的“全農皆兵”變成了“全兵皆農”的狀態。唐代的這種兵役制度在當時被稱為“府兵制”。不過這種兵役制度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它不能在國家危難,需要大批士兵打仗的時候及時的輸出,所以後來還從“府兵制”,轉換成了“募兵制”,也就是給來當兵的人發工資。這一點在唐玄宗時期就有很好的表現。

    我們說回明朝。上文說了,明朝的兵制和唐朝的府兵制實際上相差不是很大,不過是名稱上的不同而已。那麼當時也自然存在著“兵區”,當然,你也可以想象成今天的“軍區”。大的兵區叫做“衛”,小的兵區叫做“所”。而明代時期的衛所,實際上就相當於唐代的“府”。

    朱元璋曾說:

    “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

    那朱元璋用的是什麼辦法呢?實際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衛所制度了。當時每一個兵區,設在一個府裡的叫“所”,連著兩個府的叫“衛”。大約以五六千六百人左右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八人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外統于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如果國家要出兵打仗,那麼便由從朝廷派出一個將軍,叫做“總兵官”,而他所帶的部隊就是“衛所”的軍隊。當仗打完以後,總兵官就得把兵權交出來,軍隊又迴歸原來所在的衛所。平時這些衛所裡計程車兵都是自己種田以自足,國家不要他們交稅。所以朱元璋才說,他養的百萬大軍不需要百姓的一粒米,但其實這種制度跟府兵制一樣。

    資料參考:《明史》、《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鐵路局面試一般會問什麼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