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斯卡恩了咯咩哦
-
2 # 斯卡恩了咯咩哦
民間有一種常見的說法,認為魚蝦等葷腥類食物都是“發物”,吃了以後身上可能長皮疹或者瘙癢不止,尤其認為鯉魚是“發物”中的“發物”。那麼,魚類真的有那麼“發”嗎?魚類含有大量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所以大部分人把它當成健康佳餚。但是有少部分人吃了魚後出現長皮疹、面板瘙癢、嘴角紅腫、溼疹加重、上吐下瀉、呼吸困難等症狀。在民間,這種讓面板疾病舊病復發或加重的食物稱為“發物”。而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這些症狀很可能是因為過敏。魚類過敏的真兇是小清蛋白魚類過敏一般是透過IgE(免疫球蛋白E)介導的食物過敏。魚類過敏在成年期比兒童期更常見,進食魚類越多的地區過敏者相對越多,比如亞洲的發病率就比歐美國家高。而魚類過敏和牛奶過敏不同,往往是終身過敏,與此相似的還有花生過敏。95%的魚類過敏者主要是對魚類裡面的小清蛋白過敏。小清蛋白主要存在於魚肉裡,不同魚類的小清蛋白含量差異很大。這個差異範圍從數倍到百倍不等,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魚類過敏者對不同魚類的過敏症狀會輕重不一。有一個研究,評估了包括鮭魚、鱒魚、鱈魚、鯉魚、鯖魚、鯡魚等多種魚類所含的小清蛋白量,每克魚肉裡小清蛋白含量分別為金槍魚2.5毫克,含量最高。由此可見,金槍魚和鯉魚的小清蛋白含量差異達到上百倍。所以,同樣是魚類,過敏病人食用某些魚類無不適症狀,而食用高小清蛋白含量的魚類則容易出現過敏症狀。具體到鯉魚,因為它是小清蛋白高含量魚類,所以進食後容易出現過敏症狀也就不足為奇了。研究還發現煮熟的魚類樣品中小清蛋白含量可以下降20%~60%。也就是說,某些魚類烹煮後的致敏性可能會下降,但這也意味著小清蛋白具有熱穩定性,也就是說把魚煮成魚肉泥,甚至煎炒燜炸後可能還是會過敏。魚蝦的交叉過敏並不明顯某些人為了保險起見,魚過敏的,蝦也不吃了。蝦致敏的蛋白質是原肌球蛋白,同樣也是熱穩定性很高的過敏原。除了存在蝦裡,也存在軟體動物(比如鮑、扇貝、蛤蜊、蟶、烏賊、章魚、田螺、蚌、蜆等)裡。因為魚蝦的致敏蛋白並不相同,所以魚蝦的交叉過敏並不明顯。相反,魚類和青蛙有相同的致敏蛋白質,所以魚類過敏者吃青蛙也要小心一點。若孩子或家人進食某種魚類或青蛙過敏,那進食鯉魚就要非常小心了。而對魚類不過敏者,就沒必要因為某些民間傳說而過於懼怕鯉魚這種“發物”。
回覆列表
民間有一種常見的說法,認為魚蝦等葷腥類食物都是“發物”,吃了以後身上可能長皮疹或者瘙癢不止,尤其認為鯉魚是“發物”中的“發物”。那麼,魚類真的有那麼“發”嗎?魚類含有大量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所以大部分人把它當成健康佳餚。但是有少部分人吃了魚後出現長皮疹、面板瘙癢、嘴角紅腫、溼疹加重、上吐下瀉、呼吸困難等症狀。在民間,這種讓面板疾病舊病復發或加重的食物稱為“發物”。而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這些症狀很可能是因為過敏。魚類過敏的真兇是小清蛋白魚類過敏一般是透過IgE(免疫球蛋白E)介導的食物過敏。魚類過敏在成年期比兒童期更常見,進食魚類越多的地區過敏者相對越多,比如亞洲的發病率就比歐美國家高。而魚類過敏和牛奶過敏不同,往往是終身過敏,與此相似的還有花生過敏。95%的魚類過敏者主要是對魚類裡面的小清蛋白過敏。小清蛋白主要存在於魚肉裡,不同魚類的小清蛋白含量差異很大。這個差異範圍從數倍到百倍不等,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魚類過敏者對不同魚類的過敏症狀會輕重不一。有一個研究,評估了包括鮭魚、鱒魚、鱈魚、鯉魚、鯖魚、鯡魚等多種魚類所含的小清蛋白量,每克魚肉裡小清蛋白含量分別為金槍魚2.5毫克,含量最高。由此可見,金槍魚和鯉魚的小清蛋白含量差異達到上百倍。所以,同樣是魚類,過敏病人食用某些魚類無不適症狀,而食用高小清蛋白含量的魚類則容易出現過敏症狀。具體到鯉魚,因為它是小清蛋白高含量魚類,所以進食後容易出現過敏症狀也就不足為奇了。研究還發現煮熟的魚類樣品中小清蛋白含量可以下降20%~60%。也就是說,某些魚類烹煮後的致敏性可能會下降,但這也意味著小清蛋白具有熱穩定性,也就是說把魚煮成魚肉泥,甚至煎炒燜炸後可能還是會過敏。魚蝦的交叉過敏並不明顯某些人為了保險起見,魚過敏的,蝦也不吃了。蝦致敏的蛋白質是原肌球蛋白,同樣也是熱穩定性很高的過敏原。除了存在蝦裡,也存在軟體動物(比如鮑、扇貝、蛤蜊、蟶、烏賊、章魚、田螺、蚌、蜆等)裡。因為魚蝦的致敏蛋白並不相同,所以魚蝦的交叉過敏並不明顯。相反,魚類和青蛙有相同的致敏蛋白質,所以魚類過敏者吃青蛙也要小心一點。若孩子或家人進食某種魚類或青蛙過敏,那進食鯉魚就要非常小心了。而對魚類不過敏者,就沒必要因為某些民間傳說而過於懼怕鯉魚這種“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