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即今淮河。《禹貢》: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浮於淮泗達於河。” 《漢書·地理志》南陽郡平氏縣: “ 《禹貢》 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東南至淮浦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 源出河南桐柏山,東流經河南、安徽,原在江蘇北部獨流入海。金代以後下游為黃河所奪,現由洪澤湖,經寶應湖、高郵湖,在今江蘇江都縣入長江。
②古水域名。《漢書·地理志》 丹陽郡陵陽縣:“桑欽言淮水出東南,北入大江。” 又廬江郡: “金蘭西北有東陵鄉,淮水出。” 此淮水出於陵陽東南,金蘭 (古涇縣的變音) 西北,北入大江,當在今安徽青陽縣與黃山市、石臺縣相接處,為今青通河與陵陽河的混稱,並上接於今青弋江上游太平湖,構成一條水陸相接的南北交通路線。《水經》 以金蘭為縣,在大別山區; 《水經注》 以淮水為灌水之誤,均不確。
③即今江蘇南京市之秦淮河,為長江支流。六朝時建康 (今南京市) 城南淮水闊達數十丈,夾淮立柵。西則順流而下出大江,東則溯流而上徑破岡瀆通三吳。《元和志》 卷25上元縣: 淮水 “源出縣南華山,在丹陽、湖孰兩縣界,西北流經秣陵、建康二縣之間入於江。初,王敦抅亂,王導憂將覆族,使郭璞筮之,曰: ‘淮水絕,王氏滅。’ 即此淮也”。唐以後因舊傳秦始皇通此河,改稱秦淮河。
④即濰水,亦即今山東境內濰河。上源為久臺水和浯水,北流經高密市東。至濰坊市東南接納汶水,北流經昌邑市東,北流入海。《漢書·地理志》 琅邪郡朱虛縣: “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又,靈門縣下: “壺山,浯水所出,東北入淮。” 又,橫縣下: “故山,久臺水所出,東南至東武入淮。”“淮” 皆指濰水。
⑤亦作維水。即今湖北襄陽縣西南維水。《漢書·地理志》 房陵縣: “淮山,淮水所出,東至中廬入沔。” 《水經·沔水》: 沔水 “又東過中廬縣東,淮水自房陵縣淮山東流注之”。
⑥即今廣東惠陽市北淡水,為東江支流。《方輿紀要》 卷103惠州府歸善縣: 淮水在 “府南百里,亦曰上下淮水。源出府西南梧桐山,東流受李溪水、米塘水,至鼓角山折而北流,有麻溪水來合焉,北流注於西江”。
古水名。(1)即今淮河。(2)即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河。六朝時淮水在建康(今南京)城南闊數十丈,岸上立柵,水上置浮航二十四,西則順流而下出大江,東則溯流而上可徑由破岡瀆通三吳。唐以後因舊傳秦始皇鑿通此河,遂改稱秦淮河。
①即今淮河。《禹貢》: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浮於淮泗達於河。” 《漢書·地理志》南陽郡平氏縣: “ 《禹貢》 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東南至淮浦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 源出河南桐柏山,東流經河南、安徽,原在江蘇北部獨流入海。金代以後下游為黃河所奪,現由洪澤湖,經寶應湖、高郵湖,在今江蘇江都縣入長江。
②古水域名。《漢書·地理志》 丹陽郡陵陽縣:“桑欽言淮水出東南,北入大江。” 又廬江郡: “金蘭西北有東陵鄉,淮水出。” 此淮水出於陵陽東南,金蘭 (古涇縣的變音) 西北,北入大江,當在今安徽青陽縣與黃山市、石臺縣相接處,為今青通河與陵陽河的混稱,並上接於今青弋江上游太平湖,構成一條水陸相接的南北交通路線。《水經》 以金蘭為縣,在大別山區; 《水經注》 以淮水為灌水之誤,均不確。
③即今江蘇南京市之秦淮河,為長江支流。六朝時建康 (今南京市) 城南淮水闊達數十丈,夾淮立柵。西則順流而下出大江,東則溯流而上徑破岡瀆通三吳。《元和志》 卷25上元縣: 淮水 “源出縣南華山,在丹陽、湖孰兩縣界,西北流經秣陵、建康二縣之間入於江。初,王敦抅亂,王導憂將覆族,使郭璞筮之,曰: ‘淮水絕,王氏滅。’ 即此淮也”。唐以後因舊傳秦始皇通此河,改稱秦淮河。
④即濰水,亦即今山東境內濰河。上源為久臺水和浯水,北流經高密市東。至濰坊市東南接納汶水,北流經昌邑市東,北流入海。《漢書·地理志》 琅邪郡朱虛縣: “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又,靈門縣下: “壺山,浯水所出,東北入淮。” 又,橫縣下: “故山,久臺水所出,東南至東武入淮。”“淮” 皆指濰水。
⑤亦作維水。即今湖北襄陽縣西南維水。《漢書·地理志》 房陵縣: “淮山,淮水所出,東至中廬入沔。” 《水經·沔水》: 沔水 “又東過中廬縣東,淮水自房陵縣淮山東流注之”。
⑥即今廣東惠陽市北淡水,為東江支流。《方輿紀要》 卷103惠州府歸善縣: 淮水在 “府南百里,亦曰上下淮水。源出府西南梧桐山,東流受李溪水、米塘水,至鼓角山折而北流,有麻溪水來合焉,北流注於西江”。
古水名。(1)即今淮河。(2)即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河。六朝時淮水在建康(今南京)城南闊數十丈,岸上立柵,水上置浮航二十四,西則順流而下出大江,東則溯流而上可徑由破岡瀆通三吳。唐以後因舊傳秦始皇鑿通此河,遂改稱秦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