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07196630059

    “月”本是一種純客觀的自然物,走進文學作品中,便成了文人們的特定情感的載體,有其豐富的意象,在唐宋詞中亦是如此。

    由於詞人在創作中處境和情感不同,所以“月”在作品中意象也不同。一、在送別詞作中,“月”是悽切、傷感的,多是“斜月”、“殘月”象徵人間分離。二、在愛情詞作中,“月”用來烘托氣氛,是美麗朦朧而明朗的。三、在相思詞作中,“月”用來表達離愁別恨,既有如霜明月,又有“殘月”、“斜月”。四、在懷古、亡國詞作中,“月”是悽清、幽冷的,帶著斑斑血淚痕。五、在閨情詞作中、“月”是女子傾訴衷腸的物件,是閨情寂寞和悲哀的真實再現。“月”這一自然物,在唐宋詞人的筆下,是多姿多彩意象豐富的。

    誦唐宋詩句,司唐宋詞境,一“月”字,一“月”影,總是或遠或近,或濃或淡,或清晰或朦朧地陪著你,揮之不去,久繞心頭,讓人為之動情,為之感嘆,為之歡顏,為之落淚。忍不住提筆寫下心中所感,錄下心中所思,畫下“月”的各種影子。

    “月”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純客觀的事物,它時有時無,時圓時虧,這本是一種自然現象,無可厚非。但不知從何時由何人始,把它寫進了詩文中,並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融入華夏文化,成為文人墨客特定情感的載體,使“月”這個無情物飽含了人間的各種情感。由於作者在創作時心情、經歷、環境的不同,從而導致他們作品中“月”這一意象不同的思想內蘊。他們或望月懷鄉,或借月抒情,或由月懷人,把他們無窮的情感、難言的苦衷、不盡的思念,透過“月”這一特定情感載體在特定語境中表現出來。

    “月”本無情,人卻有意,月亮的陰晴圓缺這一自然現象,在詞中折射出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時的那種不忍,那份失落,那股惆悵,怎能用語言來表達?面對即將別離的親朋,只能是柳詠在《雨霖鈴》中所寫“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而此時此刻,月亮也蒙上了一層悽切、傷感的色調。

    在這類送別詞中的詞句,共同特點是“月”的意象是“殘月”、“新月”,而不是“滿月”、“圓月”。對此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理解,古代分別遠行,多在黎明之前或半夜時分,此時天上的月便是“殘月”、“新月”。由此看來,個人這樣描寫是符合客觀存在的,是真實而可信的。二是從詞語含義上分析,“殘月”、“新月”都不是團圓、圓滿的象徵,所以天上掛一“新月”,點綴一“殘月”正象徵了人間的分離,符合離別人的心境。“月”在這裡便也有了一種離愁別緒,寄寓了作者一種不可名狀的思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電維修師傅轉行做什麼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