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期五拓拓發現
-
2 # 王效鈞
哈哈,這問題好!未雨綢繆。
不過,可能真的會有這一天。
什麼原因會導致這種事的發生呢?大地震?大洪水?核災難?還是其它?
所有的書都瞬間消失並不可怕,天下也不會大亂。只要有人類存在、只要人的思維和智力還存在,那這些問題很快就會解決。全球70多億人口啊!同一本書有多少人讀過、背誦過、研究過?還怕書籍消失?百度怎麼來的?360搜尋怎麼來的?現在全世界有太多的人失業呢,沒有了書籍,給了所有的人一個工作的機會。可以想象:出版業、印刷業、造紙業、網路及相關的行業,將會是一番怎樣的繁榮景象啊!
可能有人會說,有些書,比如古籍,比如比較生僻的書籍,比如長篇鉅製,能夠全文背誦的人會很少,甚至沒有人能夠背誦。但這些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嗎?顯然不會。
我們不要小瞧了人類的力量!
傳說中的大洪水,人類基本消失,摧毀了所有的文明,人們靠口口相傳,不又發展起來了?更何況現在僅僅是書籍消失了呢!
相信人類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當然,未雨綢繆、多幾種形式的備份,還是不錯的主意。
-
3 # 楊早講史
我理解這個題目,是不管任何載體,所有記載人類訊息的內容都消失了。不然光是紙書消失,大概只有藏書家哭天搶地,完全是財產的損失。知識毫髮無損。
知識的消失,在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上都有過。中國是秦漢之際的圖書大劫難——不僅僅是秦朝的收書與焚書,秦朝至少還在宮廷中留有備份,項羽一把大火,倒真是把書差不多燒光了。
後來呢,西漢建立後,找到了一些年老的儒生,如伏生,默寫出了上古的典籍,因為用的是漢朝隸書,所以稱為“今文”;然後,魯恭王壞孔子宅,又發現了所謂“古文”的典籍。
(就是這塊曲阜的魯壁。西漢景帝程姬之子劉餘封為魯王后,為擴大王府,侵佔 461A 一部分孔子舊居,在屋壁中發現暗藏的《禮》、《論語》、《孝經》、《尚書》等簡書)
這兩種典籍內容差異很大(當然跟典籍在春秋戰國各國流傳時的變異也有關係),從此古文今文學派之爭綿延不絕,直到近代。
西方則是著名的文藝復興。歐洲進入中世紀後,古希臘-羅馬的一些文化傳統,政治、經濟、文化、邏輯學等等,被遺忘,被神學所取代。拜占庭帝國和哈里發帝國的學者卻對這些古代手稿進行整理研究,尤其是哈里發的阿巴斯王朝。一直到十字軍東征,才為歐洲帶回了這些文化。11世紀末始,這些從拉丁文翻譯成阿拉伯文的手稿,被翻譯成西班牙文再搗騰回拉丁文,持續了150年,全面改造了西方文明,這就是文藝復興了。
以歷史推未來,如果全世界的書籍瞬間消失,那麼知識流傳與輸出就全部靠人腦了。全球政府與企業、民眾會攜起手來,一場運動勃然而興:
“復刻人類全部知識”。
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有權利也有義務把自己記得的知識講出來,寫下來,於是掀起一場全球民眾講書、寫書的熱潮。
那將是一個空前的知識競爭時代。我們相信誰?我們選擇誰?在網際網路時代,沒有一種權力可以確定所有知識的選項。或許那將是一個放大無數倍的維基百科,無數人在上面書寫,然後被覆蓋,或者經由投票選出最多人認可的答案,或是組成一些權威委員會,來判別哪一種知識更“正確”……
因為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認知,網路上會分裂成無數個知識教派與知識共和國,從基礎知識到專業技術,再到意識形態,知識大廈重建過程中的每一程序都可能引發曠日持久的爭論與戰鬥。
這棟知識大廈會不會成為新紀元的巴別塔?你自己想,哈哈。
回覆列表
按照這個設定,如果有能將系統的文字寫在上面的東西都能作為書籍,那麼電子裝置上的文字也算是書籍吧,這樣就是--------天下大亂。
如果只是紙質書籍消失了,那麼影響不會太大,現在多數出版的書籍,在網路上多有備份。
對於普通人來說,不會怎麼樣。書消失不是紙消失,即使紙消失了,還有布呢。
可以預見,當書籍消失後,電子書等電子裝置銷量會更高。
對於學校,會出現教師可以控制整個班級電子裝置介面的“教材”。
對於商家,紙質廣告、紙質說明書當然是沒有了,快遞盒子上自然不能有廣告印刷了。每個商店必須加入電商,銷售平臺的聊天功能使用更加頻繁。(平臺從來是最賺錢的)
對於企業,這會逼迫傳統企業改革,所有企業都會有一套自己的加密技術。工作流程有的地方會精簡許多,有的地方會更加麻煩。
對於工作,IT行業、新媒體行業等相關工作機會更多,駭客這種人才非常搶手。當然,也會有一大批和紙相關的行業除了造紙業的人會失業。
一些優秀的古籍你知道除了影像資料,什麼也沒有了。文字這種東西只有螢幕裡固定的樣子。手裡拿起筆,寫出的只有塗鴉。
影響不會太大,心裡總會缺少什麼,悵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