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出現餐後3個小時左右的飢餓感或是在午餐、晚餐前經常感到飢餓,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症狀。
很多人早餐明明吃很多,到了中餐前,卻常常頭昏眼花,煩躁慌亂,面色蒼白,出冷汗,必須要趕緊吃點東西才會好轉。晚餐前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尤其是前一頓吃得越多,後一頓餐前餓得越快。久而久之,導致惡性迴圈,越餓越吃,越吃越胖,越胖越容易出現飢餓感。
很多人可能意識到感到餓說明血糖低了,不由自主地去找東西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人體能量絕大部分是葡萄糖供應的,人的大腦只有依賴葡萄糖作為能源燃料,只有血糖正常才能進行思考和運作。如果血糖太低,大腦便會發出訊號,讓人不由自主地想進食,因此會出現飢餓感。
但若反覆出現餐後3個小時左右的飢餓感或是在午餐、晚餐前經常感到飢餓,這種感覺可不是胃口好、身體健康的標誌,而是糖尿病前期的一個重要症狀,尤其多見於體形肥胖的人。
因為這提示著:飢餓是由於體內的一個降糖激素——胰島素分泌延遲(與進餐後血糖吸收高峰不匹配)所引起的,提示胰島的反應變慢、餐後釋放胰島素的高峰延遲,這是早期糖尿病(或稱為Prediabetes,糖尿病前期)的一種訊號。
正常人體內糖代謝存在著精細的調節機制,空腹時肝臟合成和釋放肝糖原,維持空腹血糖;進食後血糖升高,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最終使得人體血糖水平維持在一個狹小範圍內。
造成餐前飢餓感的主要原因是胰島素分泌水平與餐後血糖變化不同步。糖尿病前期患者胰島素分泌速度減慢,分泌高峰延遲,使本該在進食後10分鐘到半小時出現的高峰,後移到餐後2-3小時,同時胰島素利用障礙,為了維持血糖正常,需要代償分泌大量胰島素。因此導致餐後沒有足夠的胰島素控制血糖上升,而在下一餐前卻因胰島素過多造成低血糖。
華人飲食尤其是早餐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刺激胰島素分泌更為迅速,但能量供應不如同等數量的脂肪和蛋白質,更容易出現下一餐前低血糖。
很多處於此階段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空腹血糖還是正常的,主要表現為餐後高血糖,因此僅查空腹血糖往往漏診,需要做葡萄糖耐量試驗+胰島素釋放試驗,來確定低血糖出現時間和胰島素釋放的高峰及能力釋放有無異常,以及時發現糖代謝和胰島素釋放的早期問題,及時用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避免跨入糖尿病的門檻。
反覆出現餐後3個小時左右的飢餓感或是在午餐、晚餐前經常感到飢餓,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症狀。
很多人早餐明明吃很多,到了中餐前,卻常常頭昏眼花,煩躁慌亂,面色蒼白,出冷汗,必須要趕緊吃點東西才會好轉。晚餐前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尤其是前一頓吃得越多,後一頓餐前餓得越快。久而久之,導致惡性迴圈,越餓越吃,越吃越胖,越胖越容易出現飢餓感。
很多人可能意識到感到餓說明血糖低了,不由自主地去找東西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人體能量絕大部分是葡萄糖供應的,人的大腦只有依賴葡萄糖作為能源燃料,只有血糖正常才能進行思考和運作。如果血糖太低,大腦便會發出訊號,讓人不由自主地想進食,因此會出現飢餓感。
但若反覆出現餐後3個小時左右的飢餓感或是在午餐、晚餐前經常感到飢餓,這種感覺可不是胃口好、身體健康的標誌,而是糖尿病前期的一個重要症狀,尤其多見於體形肥胖的人。
因為這提示著:飢餓是由於體內的一個降糖激素——胰島素分泌延遲(與進餐後血糖吸收高峰不匹配)所引起的,提示胰島的反應變慢、餐後釋放胰島素的高峰延遲,這是早期糖尿病(或稱為Prediabetes,糖尿病前期)的一種訊號。
正常人體內糖代謝存在著精細的調節機制,空腹時肝臟合成和釋放肝糖原,維持空腹血糖;進食後血糖升高,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最終使得人體血糖水平維持在一個狹小範圍內。
造成餐前飢餓感的主要原因是胰島素分泌水平與餐後血糖變化不同步。糖尿病前期患者胰島素分泌速度減慢,分泌高峰延遲,使本該在進食後10分鐘到半小時出現的高峰,後移到餐後2-3小時,同時胰島素利用障礙,為了維持血糖正常,需要代償分泌大量胰島素。因此導致餐後沒有足夠的胰島素控制血糖上升,而在下一餐前卻因胰島素過多造成低血糖。
華人飲食尤其是早餐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刺激胰島素分泌更為迅速,但能量供應不如同等數量的脂肪和蛋白質,更容易出現下一餐前低血糖。
很多處於此階段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空腹血糖還是正常的,主要表現為餐後高血糖,因此僅查空腹血糖往往漏診,需要做葡萄糖耐量試驗+胰島素釋放試驗,來確定低血糖出現時間和胰島素釋放的高峰及能力釋放有無異常,以及時發現糖代謝和胰島素釋放的早期問題,及時用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避免跨入糖尿病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