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低迷的風向

    1.船是主要的水路交通工具。古代的船也是多種多樣。遠的不必說,

    (1)明代有黃船(御用)、馬船(由川滇轉送馬匹專用,永樂遷都北京後,專用運送官物)、快船(水軍征戰用)、海運船(備使西洋諸國)、供應船(為皇室捕漁用)、後湖船(在南京後湖,為樓座船,供遊覽用)、戰船(征戰用)、糧船(又分遮洋船和淺船二種,均用於漕運)等等名目。

    (2)清代則有糧船(漕運用)、戰船(又有外海與內河戰船的區分)、水驛船(用於水路驛站)、應差船(又有沙船、便民船、黃快船、樓唬船、宣樓船、大江差船等細目,備官府隨時差遣)、救生船(專於江河激流險灘處備搶險救生用)、浮樑渡船(藉以渡河用)等等類分。

    (3)但是,在北京地區能見到的,僅黃船、糧船、水驛船、浮樑渡船等而已。黃船,在上面的《御用交通工具》部分,曾談到龍舟,就屬黃船之類。《明會典》載:“國初造黃船,制有大小,以備禦用。

    2.糧船,是專門用於漕運的船。

    海運糧船叫遮洋船,河運糧船叫淺船或剝船。北京作為金、元、明、清的帝都,它的糧食供應和財源完全仰賴於東南。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大規模的漕運,就沒有北京作為千年帝都歷史地位。正因為如此,當年北京的糧船是很多的。永樂初,無論是海道運輸的遮洋船,還是運河運輸的淺船,都能由直沽(今天津)溯白河而至通州。後來只有薊州軍餉用遮洋船海運,北京和通州國庫裡的糧食,全由淺船運輸。

    3.水驛船是水路驛站專用的船隻。樣式不見記載。明代於通州設有水驛,必定有水驛船無疑。

    4.浮樑渡船,是以船作橋渡河涉江的交通方式。據《清會典事例》卷939記載:康熙十八年(1679年),“將順天(府)通州額設橋船五十內,撥給三河縣泃河六船。”這樣以來,通州的橋船尚餘44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拆造通州橋船二十二,作為定額。”此後,通州則有22只橋船。雍正元年(1723年),“古北口灤河設渡船四,交與汛官管理。”乾隆五年(1740年)題準,“直隸省古北口渡船朽壞,別設渡船二,增設橋船十四。”作為浮樑渡船,需要的是堅固耐用,無需精雕細飾,所以這種船如同運貨的馬車、騾車、大車一樣,樣式簡單,製作省力。

    總之,無論黃船、糧船、水驛船和浮樑渡船等,除順水時可藉助水力、順風時可藉助風力之外,主要還是船伕的纖拉和撐劃。也就是說,仍是一種以人力為主的水上交通工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黨祛痘有什麼好的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