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海風吹過
-
2 # OswaldCheung
傳承下來的,開宗立派的任何拳術都很厲害,都是打出來的。現今時代不同了,很多傳承都不是完整的,學拳者也缺乏相對應的時代背景,故有這一問。功夫,有功法,有練法,有用法,沒大量的實戰,沒人喂招拆招,練不出真功夫。
-
3 # 福州禪武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如果從健身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看太極拳,確實非常非常厲害,它已經不僅是鍛鍊身體,也能給你的精神的力量,從世界觀,人生觀,都能給你於哲學的指導。
如果從技擊實戰的角度去看,太極拳當然並不是最厲害的技擊術,畢竟太極拳的練法和打法和實戰散打類比較還是傾向於健身內容。
-
4 # 太極仁拳
太極拳是順勢而為的拳術,不是易筋經、八段錦,也不是養生術、醫術。
兩人都練同一種格鬥術,比武時也總是一輸一贏。輸者不能代表這種格鬥術不厲害。贏者也不能代表這種格鬥術厲害。格鬥術沒有厲害不厲害的一說。只有比武雙方當次比武誰輸誰贏的結果。太極拳亦是如此。
-
5 # 李大錢
太極拳始創於明末清初,由明朝戰將陳王廷吸收當代武術眾家之長,結合《易經》《內經》及導引吐納之術融合而成。歷代太極拳名家輩出,如陳長興,陳發科,陳照奎都是太極泰斗。
太極拳是一個完整而科學,內外兼練,既有健身性又有技擊性和藝術性的優秀武術專案,成為一門身心修養之學,是人體生命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太極拳鍛鍊,把拳理,哲理,心理,生理聯絡起來,體魄得到鍛鍊,精神也得到鍛鍊,從而達到形神兼練,方圓兼備,體用兼備,德藝兼備,文武兼備,從而使自己步入“天人合一”的“階及神明”上乘境界。
所以,太極拳是非常厲害的!
-
6 # 美福之音
太極的理論最厲害:陰陽變化無窮盡,盛衰強弱皆有道,說起來卻不過是1和2。大道至簡,計算機用的就是太極陰陽的理論思路和基礎。天地、日月、善惡、美醜……全都在太極變化之中。
-
7 # 我怎麼忘記你了
拳種沒有區別,大同小異,搏擊中都要講究力量,速度。不要相信所謂的練幾個把式就能四兩撥千斤的,那都是假的。武術無論什麼拳種,力量,肌肉,速度都是要科學而且長期練習的,要吃苦的。街鬥就是打快速打要害,擂臺就要考驗體力,還要考慮重量級的問題。
回覆列表
1957年,鄭天熊結束了香港武術屆遇臺灣不勝的尷尬記錄,鄭天熊是香港太極拳學會首任會長,著名的吳式太極拳名家。
當時,寄予厚望的黃淳樑不敵臺灣吳明哲,而鄭天熊戰勝了余文通,為香港武術屆挽回一點聲譽。(當然,不能因此否定黃淳樑對推廣詠春拳做的貢獻,黃淳樑五短身材,按當時的規則打擂臺確實有點吃虧,黃淳樑後來苦練腿法和地面鎖控技術,豐富了詠春拳技法。)
1971年,陳沃夫在鄭天熊的指導下,獲得東南亞國術賽重量級冠軍。
至今可以看到的太極拳實戰視訊有,吳公儀大戰陳剋夫,黃性賢大戰廖廣成。
河北唐山市警察教官張雲祥老師主講太極格鬥,張老師帶出北京mma冠軍。
套路是拳法的基礎,但不等於拳法本身,從鄭天熊留下的太極拳實戰視訊來看。打法和練法還是區別很大。
公園裡的老人練套路,直進直出,而實戰打法是滾進滾出的。
跑位是足球名詞,但同樣可以用於武術,鄭天熊的太極打法是先佔據有利位置,然後用快摔擊倒對手。
實戰打法是以快打慢的,慢吞吞那種是養生練法。
即使在以前,很多武術家都是很健壯的,詠春宗師陳華順身高1米93以上,白眉拳宗師張禮泉身高1米89,龍形拳宗師林耀桂身高1米86,西藏白鶴拳(喇嘛白鶴或稱俠家拳)的陳剋夫身高1米83。
太極宗師楊露禪身高超過1米8……
上世紀50年代,國家編寫太極拳套路,太極拳逐步廣播體操化,很多人不願意接受這段歷史。
楊露禪的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楊露禪練拳用的石鎖140斤以上,楊露禪還練過抖大杆等專案。
以前的太極拳還有沙袋陣的,現在幾乎沒人練了。
以前的太極拳外在招數跟白鶴拳區別很大,但內在的訓練專案卻比較相同,如石鎖抖大杆還是要練的,推手斷手各門各派都有,就是手法有差別。
河北清拳拳譜第一句雲:“技無高下,學有先後”即“拳法無高下,修為有深淺”。
泰森如實說:“沒有哪種搏擊術高人一等,看比賽應該看內在的東西,訓練是否合理,反應是否及時,這才是學武者追求的。”
看過泰森這段採訪視訊,相信很多人會有明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