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由的風yq
-
2 # 老樊說史
壞的成分應該更多一些。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個簡單類比就更清晰了。
一、打破規則傷害了皇權的尊嚴和合法性來源。皇權是最高統治權,中國古代思想體系裡它只產生於上天賦予,所以皇帝又叫天子,上天的兒子。不管你是政變、起義得來的,還是禪讓、繼位得來的,最後都要繞到上天賦予的邏輯裡,是天意,天意難違,讓全天下的老百姓信服,求得各方心安。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現有的合法朝廷,顯然是越了界,自己的合法性無法圓通,行使統治權時會受到嚴重影響,這一點也是朱棣本人的最大心病,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以來繞不開的一個死結。
二、皇帝群體素質不高,象徵意義和感召力不夠。研究古代史的人普遍有一個感覺,明朝皇帝整體素質不高,在最高位上散發出的感召力有限,“天子”的象徵意義大打折扣。有幾個突出的特徵:一是壽命太短,十六個皇帝平均壽命到不了四十歲,三十歲上下正在幹事創業時便離奇駕崩了,使得接替的皇帝大都是未成年人;二是沒有帝王境界,沉湎於酒色者居多,煉丹悟道、吟詩作畫、痴迷寵物、熱衷手工的佔多數,更有甚者深居簡出、自我封閉、不理朝政的也是明朝皇帝的通病;三是不善於學習,皇宮的條件是天下最好的了,但朱棣的後代們普遍不愛學習,甚至於還有文盲半文盲帝王。
三、生成了中國落後的根源。明朝二百多年曆史,橫向比起來,創新力不夠,政治制度沒有新意,生產力得不到發展,特別是在吸引外來文化方面固步自封,社會沒有活力,中國和世界的差距從此開始拉大。縱向比較也是如此,往前看,比不過宋朝,往後看,比不過清朝。
四、仁義治天下的意圖沒有實現。靖難之役前,明朝是在朱允炆的統治之下,朱允炆是儒家學派的典型代表,他信奉仁義,遵從孝道,具有慈悲胸懷。在他統治下,明朝社會將會更加和諧,儒家思想得到尊重,知識分子會走上臺前,社會風氣處於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勢,創新力自然上升。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一種推演,是一種大機率的猜想。但無論如何,總比現在的情況要好些。
-
3 # 時光是1045
勝者王侯敗者寇。 歷史是由贏家來編寫的。靖難無所謂好壞,只不過是當權者的權力遊戲,遭罪的還是老百姓。如果從戰爭的角度來說,靖難絕對是不好的,讓百姓遭殃。而從結果來說,朱棣確實比朱允文更適合做皇帝。對歷史的發展是積極的,也沒什麼不好。
回覆列表
那是再好不過了,朱允文更適合太平年景做皇帝,明朝有內憂還有外患他的能力確實沒達標,首先是識人不明黃子澄提議削藩沒有直擊朱棣要害給他了充足的準備時間和完美的起兵藉口,李景隆屢敗屢戰家底被掏光,就這手底下能人太多了重用這麼兩個也是沒誰了,而且為人沽名釣譽幼稚可笑,兩軍對壘居然告訴將士別殺他叔父,這仗簡直沒法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