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客無視

    古人也吹笛子 簫。 但是還是琴的文人味最濃。這裡面很有講究。說起來有點多.就隨便說兩點吧。 一個是琴聲悅耳,不亂,分貝數很適合小範圍自娛自樂。其他樂器大眾性強。哪有高貴的文人還給別人表演節目的,那不成戲子了嗎。 年紀大,身體不好的能試出來,聽其他樂器嫌吵,聽琴聲很舒服。但是自己彈的和音響裡放出來的還是兩種感覺。 自己彈的可以治病。 另一個是制琴的成本比較貴,古代琴絃是蠶絲做的,很複雜,一般人玩不起。琴譜一般人也不認識。 其他樂器是啥譜子,我沒見過。古琴的譜子可流傳下來上千首,因為文人玩這個,用琴譜記載了下來。 還想起來一點,就是周朝以前,古代祭祀樂器,琴是主要的,所以也比較高貴上檔次。

  • 2 # 洛水古琴

    除了古琴,古箏一直傳承沒有過中斷過之外,瑟這件樂器其實已經失傳了。古琴和古箏瑟的區別比較大的地方就是弦的數量了,古琴七絃,現在通行的古箏是二十一弦,瑟是五十弦,李商隱有詩“錦瑟無端五十弦”。瑟和古箏比較像,這裡著重說下瑟和古箏的異同,有一種說法就是古箏其實是瑟演變而來的,有二女爭瑟,分瑟為箏的故事。說是戰國時候的秦國有一個瑟彈得特別好的人有兩個女兒, 兩個女兒也很喜歡彈瑟,但是家裡只有一張瑟,兩個女兒為了能練琴就起了爭執,一人抓著瑟的一半不放,然後瑟從中間斷裂就形成了新的樂器,同時“爭”諧音“箏”於是新的樂器就叫做箏。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古箏和瑟的想象程度,兩種樂器都是一整塊木頭掏空,然後裝上底板形成,不同的是樂器的構造,瑟的尾部有三個嶽山,古箏的尾部只有一個嶽山。瑟出現的歷史比古箏早很多,詩經中經常能簡單瑟的身影,《詩經·小雅》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古箏出現的時間是在戰國時期,所以說古箏是瑟演變而來的肯能也有一定的依據。

    上圖中第一個是古箏,第二個是瑟,其相似度還是很高的。

    文人為什麼多撫琴,不鼓瑟不彈琴,其實還是跟樂器背後承載的文化有關的。古琴最早是被用來賞賜諸侯的禮器,同時還承擔著教化萬民的責任,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古琴才逐漸跌落神壇,不過這時候主張克己復禮的孔子還是很重視古琴這個樂器的,孔子將“樂”納入到儒家六藝之中之後,古琴就成為了儒家弟子人人必學的一件樂器。還有就是古琴本身的特點,古琴喜靜不喜鬧,且出音乾淨靈動,清微淡遠,寬而靜,柔而正,有清明之氣,很適合讀書人在讀書之餘用來放鬆,彈琴以自娛。古琴也和文人心中的審美情趣一致,古琴的“清”能夠讓文人在喧囂的世俗之中有一個精神上的寄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接近生理極限的一次經歷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