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淇上即事田園》原文與賞析
王 維
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
日隱桑柘外,河明閭井間。
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
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
王維於唐玄宗九年中進士,作了幾個月的太樂丞就丟了官,被貶在濟州任司倉參軍。在濟州閒散四年餘,實際上是半官半隱,如他所云: “雖與人境接,閉門成隱居”(《濟州過趙叟家宴》)。開元十五年,他因生計,“家貧祿既薄,儲蓄非有素” ( 《偶然作》)又不得不為官淇上。淇上指共城( 《今河南輝縣)一帶淇水之濱。那裡有名泉: 《詩經 ·邶風·泉水》“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有古蹟: 西晉隱者孫登在此處與阮籍相會,長嘯於蘇門山,從此其地名 “嘯臺”,其人自號蘇門先生。王維在淇上學佛,“受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偶然作》),因以寫實之筆成此詩篇,宣揚他所耽愛的隱逸生活。
蘇軾說過: “味摩潔(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這篇詩,猶如展開一幅田園景物畫面。開頭大環境輪廓的勾勒: “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屏居”,即退隱而處。王維雖為官,但以隱者自居。淇水流經共城,東面正是曠野平川,首二句倒是實寫。繼之以小環境村墟晚景的烘染:“日隱桑柘外,河明閭進間”。傳說太陽昇在 “扶桑”,沉於 “若木”,或說 “桑榆”; 這裡用平凡的 “桑、和“柘”,它們是農家飼蠶的落葉灌木,便抹去神話色彩,增添泥土氣味。“閭”,二十五戶,“井”,“井田”,合併來代指村落人家。明亮的河水繞村流,供農家吃用。時在薄暮,故以“隱”、“明”二動詞表示半明半暗的光色。
畫面上覆展現人物顯示淇上田園的閒適生活。“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是陪;“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是主。“靜者”,即隱者,也就是王維的自我形象。傍晚,牧童驅著牛羊,從曠野往村中走去;獵犬隨著主人,主人揹著獵物,一齊回家了。靜者怎樣呢?王維作了自答:他乘著白日將盡,也早早地掩上柴門,參禪打塵,去領略寂靜的情趣了。牧童、獵犬和靜者各有各的歸宿,各得其所,愜意舒懷,這就是全詩的主題。
這首詩表現了農村的恬靜、閒逸生活;反映了王維的歸陷理想和遁世願望,它不事雕繪,純用白描,風格清新,基調明朗,正是王維的佳作。
詩詞曲賦文·淇上即事田園》原文與賞析
王 維
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
日隱桑柘外,河明閭井間。
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
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
王維於唐玄宗九年中進士,作了幾個月的太樂丞就丟了官,被貶在濟州任司倉參軍。在濟州閒散四年餘,實際上是半官半隱,如他所云: “雖與人境接,閉門成隱居”(《濟州過趙叟家宴》)。開元十五年,他因生計,“家貧祿既薄,儲蓄非有素” ( 《偶然作》)又不得不為官淇上。淇上指共城( 《今河南輝縣)一帶淇水之濱。那裡有名泉: 《詩經 ·邶風·泉水》“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有古蹟: 西晉隱者孫登在此處與阮籍相會,長嘯於蘇門山,從此其地名 “嘯臺”,其人自號蘇門先生。王維在淇上學佛,“受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偶然作》),因以寫實之筆成此詩篇,宣揚他所耽愛的隱逸生活。
蘇軾說過: “味摩潔(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這篇詩,猶如展開一幅田園景物畫面。開頭大環境輪廓的勾勒: “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屏居”,即退隱而處。王維雖為官,但以隱者自居。淇水流經共城,東面正是曠野平川,首二句倒是實寫。繼之以小環境村墟晚景的烘染:“日隱桑柘外,河明閭進間”。傳說太陽昇在 “扶桑”,沉於 “若木”,或說 “桑榆”; 這裡用平凡的 “桑、和“柘”,它們是農家飼蠶的落葉灌木,便抹去神話色彩,增添泥土氣味。“閭”,二十五戶,“井”,“井田”,合併來代指村落人家。明亮的河水繞村流,供農家吃用。時在薄暮,故以“隱”、“明”二動詞表示半明半暗的光色。
畫面上覆展現人物顯示淇上田園的閒適生活。“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是陪;“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是主。“靜者”,即隱者,也就是王維的自我形象。傍晚,牧童驅著牛羊,從曠野往村中走去;獵犬隨著主人,主人揹著獵物,一齊回家了。靜者怎樣呢?王維作了自答:他乘著白日將盡,也早早地掩上柴門,參禪打塵,去領略寂靜的情趣了。牧童、獵犬和靜者各有各的歸宿,各得其所,愜意舒懷,這就是全詩的主題。
這首詩表現了農村的恬靜、閒逸生活;反映了王維的歸陷理想和遁世願望,它不事雕繪,純用白描,風格清新,基調明朗,正是王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