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提到的垃圾桶,應該是指安裝於人行道上的果皮箱吧。因為那種大型的垃圾收集桶,無論是240升,660升或者使用擺臂車吊運的那種鐵質垃圾收集箱都是不允許在街面上擺放的,不符合城市管理規範。因為無論你如何措施得當,都避免不了它難聞的氣味、蚊蠅的滋生、佔壓人行道或盲道等等,總之,影響市民出行,影響整個城市的管理。
但是果皮箱的設定,是被允許的,也是有國家標準的。一般按照道路的繁華程度,即人流量的大小,分為三個等間距,50-100米,100-200米,200-400米。當然這類的國家標準應該並不是死的公式,非得按這個去套,怎樣更科學,自然是結合當地的實際,制定出來的結果更科學。這條路按照40米一個果皮箱的標準設定,垃圾收集效果更好,我們不能因為國家標準而放棄,那肯定是教條主義。
說到果皮箱,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使用。它主要是為方便過往的行人使用的,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麗。垃圾不落地,就是希望大家把垃圾放到它該去的地方,對於行人來講,就是這個果皮箱了。然而我們看到的情況經常讓人失望。有卻不用,形成了垃圾遍地;有卻濫用,把果皮箱當成了垃圾收集點,什麼垃圾都往裡面塞,容納不了的時候,就把垃圾堆放在果皮箱周圍,把本是很漂亮的果皮箱弄的汙穢不堪。
由此,讓很多人推斷出國民素質差的結果。其實不然,這樣的結果只是從表象聯想到的一個似是而非的結果,是不準確的。我認為這只是一個行為習慣的問題,跟人的素質關係不大。據說日本的街頭是沒有果皮箱這類東西的,但是日本的街面很乾淨整潔,怎麼做到的呢?據說日本在垃圾管理方面是有立法的,很嚴厲,有人說要到日本生活,首先得學好垃圾管理方面的知識,否則你無法生活,或許會因此傾家蕩產。也就是說,他是採用了一種雷霆手段,高壓態勢,促使國民習慣得以快速改變,取得了好的效果,表面上看人員素質提高了,但準確的說,只是這個方面的素質提高了。我們國家在這一塊,主要還是採取宣傳教育,循循善誘的引導,當然效果差了點,沒有立法來的立竿見影。兩個國家,對待同一個問題採用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折射出的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和理念,這就好比中醫與西醫,要分出好與不好,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這裡提到的垃圾桶,應該是指安裝於人行道上的果皮箱吧。因為那種大型的垃圾收集桶,無論是240升,660升或者使用擺臂車吊運的那種鐵質垃圾收集箱都是不允許在街面上擺放的,不符合城市管理規範。因為無論你如何措施得當,都避免不了它難聞的氣味、蚊蠅的滋生、佔壓人行道或盲道等等,總之,影響市民出行,影響整個城市的管理。
但是果皮箱的設定,是被允許的,也是有國家標準的。一般按照道路的繁華程度,即人流量的大小,分為三個等間距,50-100米,100-200米,200-400米。當然這類的國家標準應該並不是死的公式,非得按這個去套,怎樣更科學,自然是結合當地的實際,制定出來的結果更科學。這條路按照40米一個果皮箱的標準設定,垃圾收集效果更好,我們不能因為國家標準而放棄,那肯定是教條主義。
說到果皮箱,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使用。它主要是為方便過往的行人使用的,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麗。垃圾不落地,就是希望大家把垃圾放到它該去的地方,對於行人來講,就是這個果皮箱了。然而我們看到的情況經常讓人失望。有卻不用,形成了垃圾遍地;有卻濫用,把果皮箱當成了垃圾收集點,什麼垃圾都往裡面塞,容納不了的時候,就把垃圾堆放在果皮箱周圍,把本是很漂亮的果皮箱弄的汙穢不堪。
由此,讓很多人推斷出國民素質差的結果。其實不然,這樣的結果只是從表象聯想到的一個似是而非的結果,是不準確的。我認為這只是一個行為習慣的問題,跟人的素質關係不大。據說日本的街頭是沒有果皮箱這類東西的,但是日本的街面很乾淨整潔,怎麼做到的呢?據說日本在垃圾管理方面是有立法的,很嚴厲,有人說要到日本生活,首先得學好垃圾管理方面的知識,否則你無法生活,或許會因此傾家蕩產。也就是說,他是採用了一種雷霆手段,高壓態勢,促使國民習慣得以快速改變,取得了好的效果,表面上看人員素質提高了,但準確的說,只是這個方面的素質提高了。我們國家在這一塊,主要還是採取宣傳教育,循循善誘的引導,當然效果差了點,沒有立法來的立竿見影。兩個國家,對待同一個問題採用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折射出的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和理念,這就好比中醫與西醫,要分出好與不好,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