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沙

    補給和加油都是在航母上完成的。

    當偷襲的機群起飛時,都是在航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內,所以談不上補給問題。

    珍珠港位於夏威夷,距離日本本土有3300海里。

    看起來似乎很遠,但對於遠洋艦隊來說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早在蒸汽時代,大型戰艦就具備跨越大洲作戰的能力。

    日本為了偷襲美國珍珠港,也花費了很多心思。

    第一批是20艘潛艇,分為3個分艦隊,提前很久出發,目的是進行偵查活動。

    然而這些潛艇趕到珍珠港都比較遲,並沒有發現美軍航母去向。

    第二批是5艘潛艇,目的是將攜帶的5艘袖珍潛艇放入珍珠港,進行魚雷偷襲。

    第三批是戰略偵查潛艇,只有2艘,1艘盯住東南方的薩摩亞、斐濟方向,1艘盯住夏威夷群島北方的阿留申群島,防止有其他艦隊突然出現干擾作戰。

    第四批示補給編隊,有6艘油輪組成,先期出發,為潛艇提供燃料。

    第五批則是進攻編隊了,航空母艦六艘;高速戰列艦兩艘;重型巡洋艦兩艘;輕型巡洋艦一艘;驅逐艦九艘;潛艇三艘;加油艦七艘,共30艘。

    為了隱蔽行蹤,這30艘軍艦是分為7批出發的,在日本北方千島群島中的國後島集結後,才一同駛向珍珠港,前後航行了16天,趕到距離珍珠港大約200海里地區。

    其實,日本如此大規模的動作,美國海軍早就應該發現。

    實際上,攻擊開始前,美國的巡邏機已經發現一艘疑似日本潛艇。

    但當時日美並沒有宣戰,美國海軍沒有想到日本會敢於直接對珍珠港進行偷襲,所以視而不見。

    甚至夏威夷的雷達已經發現了日本艦載機攻擊群,還誤判為從本土飛來的美軍戰機。

  • 2 # 熊style

    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成功有很大的僥倖成分!

    二戰之前,日本海軍的建設是按照‘’九段漸減作戰‘’的構想進行的:即,日本海軍的首戰戰場在菲律賓,決戰戰場在小笠原群島以東,它們距離日本本土均不遙遠。這一海域國家、島嶼眾多,海軍艦艇補給並不困難;因此,舊日本海軍艦隊對萬噸級遠洋補給艦的數量、品質很有限!它沒有專門的機構全面規劃日本海軍未來遠端作戰的補給艦隊,導致舊日本海軍缺少專門建造的萬噸級軍用補給艦!

    戰前,日本海軍在戰列艦上開會討論偷襲珍港的細節,日本海軍第二航空戰隊指揮官山口多聞就惱怒地說:“好啊!那我們第二航空戰隊就單程攻擊珍珠港,戰鬥結束後就飄在海上,讓你們都漂漂亮亮的返航!”——這就是日本海軍的真實寫照!

    為了解決油料補給的問題,日本海軍出動六艘航空母艦、七艘‘’特設給油艦‘’——能夠出動的油料補給艦都出動了,所有參加作戰的艦艇全部是大續航力軍艦!就連航母的通道都堆滿了油箱和油罐:孤注一擲!萬一被美軍炸彈擊穿航母裝甲的話,內部的油料大火足以擊沉日本航母!儘管如此,偷襲艦隊的郵料補給仍然捉襟見肘。日軍只好制訂了海上接力加油計劃:萬一,日本海軍編隊不能進行海 上燃料補給的情況下,輕巡洋艦“阿武隈”號和9艘驅逐艦將中途返回,巡邏隊(潛艇部隊)將代替警戒隊的作用。參加作戰的潛艇有3艘,均為伊號乙型,標準排 水量2200噸,裝載燃料(重油)達750噸——它們由作戰艦艇拖曳出海隨行——節約燃料達到極致了。以至於日軍的二次偷襲珍珠港計劃計劃用水上飛機來實施——日軍試圖用潛艇為它們補給油料;

    當然,日軍的賭博成功了:可是,受限於油料補給不足,日軍歸途艦隊放棄了佔領中途島的計劃,為日海軍的沒落埋下伏筆!

    珍珠港戰鬥的勝利讓日海軍全力開展油料補給艦的建設:國力有限讓日本海軍的補給艦建造缺少延續性;缺少補給艦讓日本海軍艦艇面對強大的美國特混艦隊處於守勢:中途島戰役也是日本海軍希望佔領中途島獲得補給,然後,日本海軍以逸待勞殲滅增援的美國海軍。最後,日本海軍一輸再輸,直接輸掉了整個戰爭!

  • 3 # 兵器知識譜

    ▲上圖為正在轟炸珍珠港的日軍艦載機

    二戰時期的飛機並不具備空中燃油補給能力(即“空中加油”),真正意義上的空中加油始於1950年,美國波音公司開發了"伸縮套管"加油裝置,即著名的"波音探管"。因此1941年在珍珠港事件中執行偷襲行動的日軍聯合艦隊艦載機是不可能在飛行途中實施空中燃油補給的。二戰時期戰鬥機的最大航程不超過2500公里,作戰半徑一般不超過1000公里,以效能最頂尖的P-51“Mustang”戰鬥機為例,在全副武裝且掛載副油箱的狀態下最大航程為2755公里,而珍珠港所在的夏威夷群島與日本本土的直線距離為3500海里(6475公里)。很顯然日軍的飛機即使效能與美軍的P-51“Mustang”相當、且在掛載副油箱的情況下也不可能直接從本土直飛珍珠港實施空襲,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不能進行空中加油,日軍是如何做到從萬里之外偷襲美軍珍珠港的呢?

    ▼下圖為在日軍偷襲中發生爆炸並開始沉沒的美國海軍“亞利桑那”號戰列艦

    日軍聯合艦隊直接航行到夏威夷群島使用航母上的艦載機對珍珠港實施空襲

    為了起到戰役突然性的效果,日本在實施偷襲珍珠港之前首先利用外交手段麻痺美國,然後讓聯合艦隊在保持無線電靜默的情況下橫跨半個太平洋,悄然接近夏威夷群島。

    然而僅僅抵達夏威夷群島附近海域同樣不能放飛艦載機實施攻擊,這是因為該群島包括8個大島和124個小島,綿延2450公里,總面積達1.67萬平方公里。而珍珠港則位於群島中部的火奴魯魯島(即檀香山),距離最南端的夏威夷大島的直線距離為1200公里,距離最北端的考愛島700公里,已經超出了艦載機的作戰半徑。

    ▼下圖為實施偷襲珍珠港行動的日軍聯合艦隊航線圖

    而且出於隱蔽性的考慮,日軍不可能從直接珍珠港正面開展攻擊,所以需要繼續航行直火奴魯魯島的背面(即西北方向),在距離海岸50公里、距離珍珠港200公里的海域放飛艦載機。在這個距離上實施攻擊是不需要空中加油的,因為日軍艦載機在掛載航彈和魚雷時的作戰半徑一般不超過400公里,而珍珠港與聯合艦隊的往返距離正好是400公里,即使在不使用副油箱的情況下也能實施攻擊然後從容返航。

    ▼下圖為使用旅遊攻略圖來說明的日軍偷襲珍珠港示意圖,紫色箭頭指示的位置是珍珠港所在地,紅色箭頭指示的位置是日軍艦隊放飛艦載機的海域。

    艦載機作戰半徑小於最大航程的原因析

    不論是美軍的艦載機還是日軍的艦載機,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作戰半徑遠遠小於最大航程,原因除了與載荷重量有關係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受到導航與通訊的制約。

    在茫茫的大海上是很難像在陸地上那樣依靠參照物來使用地圖作業的方法進行導航和定位的,而二戰時期就連陀螺儀慣性導航技術都沒有普及,雷達技術又過於落後,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就更談不上了,所以只能採用無線電導航。

    無線電導航是利用定向天線電磁波直線傳播的原理進行導航的,受地球曲面的影響,導航訊號只作用於60~100公里的範圍內,超出這個範圍就需要導航飛機進行訊號中繼(通訊訊號同樣如此)。如若不然,飛機將會在大洋上空迷失方向,極有可能造成在發起進攻時找不到目標或者返航時找不到航母。

    下圖為美軍的艦載導航飛機,紅色圓圈中圓形天線為導航訊號中繼天線。

    偷襲珍珠港時假設日軍擁有足夠的導航飛機以及加油機,艦載機擴大攻擊距離的可行性分析

    日軍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的空襲行動是一種高風險的冒險行為,如果在接近夏威夷群島海域時被美軍偵察機發現,偷襲的意義將不復存在,而且極有可能會演變成遭遇戰。那麼假設日軍在擁有足夠的艦載導航飛機以及加油機的情況下能不能在較遠的距離發起偷襲式的空襲行動呢?

    二戰時期的艦載機屬於單發活塞發動機驅動的輕型螺旋槳飛機,彈藥攜帶量少、攻擊精度差,需要大機群編隊對目標實施密集攻擊才能達到毀傷效果。比如日軍能搭載一枚457毫米魚雷或者一枚800公斤航彈的“九七”式艦載攻擊機在海戰中的投彈命中率僅為30%,因此在攻擊一個海上目標時需要6~12架組成編隊輪番攻擊才能湊效;在攻擊大型艦隊目標時就必須採用大機群組成的多編隊輪番攻擊的戰術才能達到打擊效果,而且還要保證每個攻擊波次能無縫銜接,否則一旦留給美軍喘息機會部署防空甚至是組織反擊,日軍艦隊反而會承擔跟高的風險。

    ▼下圖為正在投放457毫米航空魚雷的日軍“九七”式艦載攻擊機。

    比如日軍在偷襲珍珠港時放飛的第一波次艦載機數量就達到183架,第二波次放飛168架,每個波次間隔1小時零5分鐘。如果本次偷襲放飛艦載機的距離為較遠的安全海域,艦載機需要空中加油才能飛抵攻擊位置或者返回艦隊位置;同時假設日軍擁有12架空中加油機(每艘航母配2架),每架加油機能同時為2架艦載機加註燃油,每次授油耗時5分鐘。

    那麼可以將第一波次的艦載機分為7.6個批次進行空中加油,每個批次為48架,一共需要耗時38分鐘。這點時間對於發起的第一波攻擊來講並不存在問題,但是第二波機群就會因中途加油所耽擱的時間而失去與第一波次的“無縫銜接”打擊效果。倘若攻擊計劃中還包含第三波次,那麼航母甲板上勢必出現南雲忠一在中途島海戰那樣的混亂場面,即天上有待降落的第一波飛機,而甲板上則有待起飛的第三波次飛機。

    ▼下圖為中途島海戰中準備對日軍艦隊發起攻擊的美軍艦載攻擊機,日軍在本次海戰中幾乎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在於混亂的艦載機起降指揮,其次才是美軍凌厲的攻勢。

    因此即便是現代航母放飛艦載機發起大規模空襲時也不會在中途為飛機實施空中燃油補給,如果攻擊目標距離超出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則需要航母艦隊航行至理想位置才會放飛艦載機。

    綜上所述,即使日軍在具備空中加油技術、擁有足夠的加油機和導航飛機的情況下也不會採用中途空中燃油補給的形式從遠距離開展偷襲行動,因此偷襲珍珠港的日軍飛機根本就沒有也無法實施中途加油。可見就算是決了導航和空中加油的制約,艦載機的作戰半徑也未必能得到擴大,因為攻擊戰術才是制約大機群艦載機開展遠端奔襲的主要因素。

    ▼下圖為正在實施空中夥伴加油的米格-29K艦載戰鬥機。

  • 4 # 兔哥42928

    1941年12月7日早晨6:10,南雲下令對珍珠港美軍進行打擊,為了保障艦載機的航程能夠達到珍珠港並有充足的時間作戰,同時又要保障艦載機返回日本海軍航母編隊,航母前進至距離珍珠港所在地夏威夷瓦湖島北面約220海里的地方。一海里=1.852公里,也是是400公里左右的距離。這個距離艦載機夠用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在看看當時日本艦載機的航程。日本偷襲珍珠港時的艦載機基本是有以下機種,我們看看它們的航程情況。(一)三菱“零式”艦載機;這是一個系列型號的戰鬥機,不光海軍有,陸軍也裝備,這也是二戰時期日本著名戰鬥機,其中的21艦載型共生產了2821架。另外還有22、32等數個型號。航速565 公里/時,續航距離2560公里,乘員:1人,零式的載彈量不高。

    (二)愛知九九式艦上爆擊機(D3A1-D3A2)日本把艦載攻擊機都叫暴擊機,九九艦載機也是日本的名機,航速428 公里/小時,續航距離1050公里。這款戰鬥機成員2人,攜帶250公斤重的炸彈一枚,也可以攜帶60公斤炸彈兩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方便晒一下您的愛車嗎?並簡要說下優點或者缺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