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共鳴音樂120

    天目官窯”的胎骨屬於厚胎厚釉,釉質滋潤、肥厚,未融氣泡較多,有多層和單層釉不等,這種透明釉在高溫下流動性似乎有點強,器物口部沒能停留住多少,使得深色的胎骨明顯顯露出來,形成的所謂‘紫口’,而非人為所至,器物下面的積釉處冰裂紋明顯,足端露胎呈鐵褐色 這是明代人相傳所謂的‘紫口鐵足’。這種造型的八方貫耳瓶是比較典型的宋代造型,時代性很強,胎釉、工藝都與歷史記載相符。

    所謂‘紫口’都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為所至,取決於釉質在高溫下的流動性,流動性弱者,釉還能留在口沿,與器身保持基本一致釉色,若流動性較大者,口沿部分的釉會在高溫下向下垂流,致使口沿釉薄,而映透出胎骨的顏色。明曹昭《格古要論》中寫道:“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烏泥窯”很有可能就是天目窯的官窯。

    天目官窯”器物身上一般釉層相對比較厚,釉層累積形成多層釉,在出窯時預冷,釉面首先冷卻而凝結,而胎骨尚保持在高溫狀態,等胎骨慢慢冷卻了,釉面已經凝固定型了,胎骨的收縮迫使已經凝固的釉面產生內拉力,把平靜的釉面受內應力的作用而被撕扯收縮、擠壓呈"斜開片紋",導致釉面出現不規則開裂紋,內應力大的話,胎骨會將開裂的釉繼續向內拉縮,把釉層拉出“層次感”,即所謂的“冰裂紋”、“魚鱗片”或稱為“斜開片”,就是在這內外應力不同產生的不同開片效果,其實瓷器在窯火中也是在不斷地伸縮、膨脹,胎和釉在不斷地相互吸附,燒造持續時間長,會使胎釉結合的更加緊密,也易於釉中氣泡不斷釋放出來達到儘量的完美,但是在一千多年前全靠經驗控制,有時候就很難完全把握,比如秋高氣爽的燒造環境、或秋雨連綿、大風呼嘯等都會對燒造起到很大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說明了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