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下金鑰匙
-
2 # 巧妙媽育兒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一書中揭示:“幸福感一半來自基因;一半掌控權在自己手裡。
一項研究中,一家養老院收到一批植物,一半的人需要自己照顧植物,另一半的人不需要,有員工為他們做。六個月後,那些需要動手照顧植物的老人,得到的快樂更多,身體和情緒更健康。
所以,讓自己成為“責任人”,會讓你變得更快樂,幸福感也就越強。
如果你是一位很有責任心的人,你的給予會大於索取。
如果一位缺乏責任心的人,心裡想的總是自己,不會為別人思考,就不懂得給予。
給予行為,能讓我們長時間保持快樂,可以有效延長幸福感。
一個人只有擁有持久幸福的能力,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短暫的幸福之後,就會迎來空虛。
如果一個人在基因中擁有積極的情緒表達,那麼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感受到幸福,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就靠自己。
在《真實的幸福》一書中提到,保持幸福的持久度之一也是佔比較大的一部分———可控因素。
如果把握好可控因素,可以讓人生活在自己幸福範圍的最高點。
可控因素,就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
一個沒責任心的人,他們凡事都會從自身利益出發,不會去理解、同情別人,也缺乏同理心,害怕承擔責任。
遇事會從別人的角度找原因,由此他們的眼界、心胸比較狹窄。
遇到問題容易產生怨恨、憤怒等負面情緒。
一個總是處於負面情緒的人,大多是憂鬱,感傷的。
如果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如多給予,感恩和寬恕練習,會讓人漸漸變得樂觀起來。
根據馬丁.賽裡格曼的《幸福五部曲》來看,責任心和幸福感沒有直接的關係,而和這五個因素有著莫大的關係。
1.積極的情緒:可以簡單理解為情緒上的愉悅,可以帶來短暫的幸福感,比如,飢腸轆轆時的一碗牛肉麵,屬於生理上得到滿足的幸福感。
2.投入:由於聚精會神的投入,導致忘記時間的流動,這樣精神上的愉悅,也會留在記憶中,屬於幸福感的一種,繼續拿牛肉麵舉例:親手煮的一碗牛肉麵,要比外賣的牛肉麵更讓人得到滿足感。
3.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們獲得幸福感的一個途徑。無論是在生活、工作中,良好的人際關係都會讓人擁有幸福感,而失敗的人際關係,就會導致孤僻抑鬱的性格。
4.意義和目的:即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目的,更注重過程而非結果。
5.積極成就:為了成就本身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