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利88
-
2 # 任吉的雲吹
當年索尼公司的卡片機用過一段時間的潛望鏡方式。後來也不用了,潛望鏡方式利有弊,不採用應該是弊大於利了。畢竟機身小型化首先是薄,就像手機一樣薄。但是,潛望是有鏡頭的粗細限制的,不可能做的很薄,而鏡片可以合著壓縮起來,所以潛望的方式索尼搞過一段後無疾而終。機身小型化,首先是cmos的小型化,然後引起的鏡頭小型化,最後會導致相機整體的小型化。目前的微單模式已經為相機小型化提出了一種方式。包括佳能推出的新的EOSRP相機,採用的小型化的機身。其實佳能的機身還可以進一步小型化。但是過度小型化,對專業性要求就會降的過低,這樣微單的優勢又在那裡呢?小型化的目的應該是便攜,貌似手機更便攜,如果一味小型化,吧功能降低到了手機的水準,那麼微單還有存在的意義嗎?所以,小型化是一個趨勢,但是不會為了便攜而過度小型化的。相反的有些機器在走大型化的方向發展,比如奧林巴斯的em1x。本來是m43系列,完全有理由小型化,但是他的發展卻走向大型化,專業化,這或許是相機與手機抗衡的另一個方向把。
-
3 # 平頂山夏羽
感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潛望鏡式光學變焦的過程是在相機機身內部完成的,所以又稱“內變焦”鏡頭,鏡頭的優點是安裝濾鏡比較方便,並且還避免了拉風箱,可以很好的避免灰塵進入到鏡頭內。潛望式鏡頭的出現是為了製造更薄的數碼相機,一般光學變焦鏡頭的數碼相機,機身必須要有足夠的深度容納變焦鏡頭元件,這樣導致相機的機身很難進一步輕薄化。由於潛望式鏡頭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這個難題,把變焦鏡頭所需的深度轉為垂直方式或者橫置的方式,以此達到縮減機身厚度的目的。潛望式鏡頭在使用變焦時鏡頭並不向外伸出,透過鏡片在相機內的轉動達到變焦目的。這種鏡頭的特點是畫面中央和邊緣的銳度差別不大,畫面比較細膩。優點是方便,小巧 ,並且一般使用潛望式鏡頭的相機,外觀都可以設計的非常漂亮。另外很多外部變焦鏡頭設計的長度很長,這樣很容易導致鏡頭的磕碰情況發生,而潛望式鏡頭因為鏡筒固定不變,因此可以把鏡頭的密封做的很好。
潛望式鏡頭的缺點是鏡片比較小,這樣導致光圈和感光元件面積也必然需要減小,而且對於色散起不到很好的抑制,並且變焦速度慢,光圈也因為結構的原因做不到很大,畫質相對單反和微單的外接光學鏡頭來說有不小的差距,因此目前來說單反或者微單基本都不會採用潛望式鏡頭。
-
4 # 亦非然
SONY的T系列數碼相機,很早就使用了潛望鏡鏡頭,不是什麼新技術,而且隨著數碼相機的大底化,已經在數碼相機上趨於淘汰了。
這種結構受制於機身厚度,潛望鏡鏡頭的機器不能使用大底的CMOS,成像效果上,對比使用大底的數碼相機要差不少,更別提單反或者微單了。
-
5 # 智慧前海
潛望式鏡頭不是解決大小問題,是解決薄體機身長焦無空間放的問題!
同樣一個鏡頭,一個是直的,一個拐了90度而已,與大小毫無關係!
-
6 # ZBLiu
我認為不會。
採用潛望式鏡頭,是在機身不能放大的條件下的無奈之舉,即使如此,手機相機的另一個侷限也無法解決。
在現有的技術背景下,要做大光圈和焦距,就必定要放大尺寸。或是採用較小的感測器,現在高階的數碼機,也就是被一些人各種瞧不起的卡片機,正是透過不用大感測器的途徑保持了機身小型化。
而特大光圈、特長焦距,實際上只有特種用途才“非此不可”,即使專業攝影和商業攝影也並不一定要這種條件的。
-
7 # 7ICE
其實我不明白題主的意思,採用潛望式鏡頭怎麼就能讓單反或微單的機身小型化了?以前為了不讓卡片機光學變焦時外觀沒有變化(看似小巧輕薄),外伸一個鏡頭出來現得突兀,影響“美觀”。所以把鏡頭隱藏到機身內部,美其名曰:“潛望式鏡頭。”卡片機小底(感光元件指甲殼大)用小鏡(鏡頭口徑小)作日常記錄也沒什麼大問題。
回覆列表
加稜鏡,縮短光程,老得掉了牙的技術。
光學鏡頭的設計中,鏡片的數量就像一個悖論,一個錯誤需要兩個錯誤來修正,導致變焦鏡頭成本高而畫質卻沒想象中的好。
所以,光路設計中,如無必要,儘量別多用玻璃片子,甚至包括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