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2010年以前,百貨業還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但此後隨著電商迅猛發展,傳統零售開始受到巨大沖擊,百貨業首當其衝。銷售額與利潤持續下滑、行業增速連年放緩、重組併購頻發……這些彷彿已成為當前百貨店的標籤。日前,萬達拋售百貨業,百貨業真的走向末路了嗎?
1
回覆列表
  • 1 # 未來消費

    百貨業有些許回暖跡象

    我們應當注意的是,但在百貨業普遍的頹勢之下,百貨業也有一些好的訊息釋放出來,一定程度上也說明百貨業有些許回暖跡象。

    比如SKP2018年銷售再創135億新高;銀泰百貨年度同店比大幅增長37%;王府井集團淨利潤為近五年最高,百盛集團在2017年扭虧為贏,2018年繼續向好

    經歷多年的痛苦轉型,到2018年底,整體表現出觸底回升現象。百貨行業併購重組加劇百貨企業在購物中心化的探索之路上,也初見成效。

    轉型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從業態上來說,百貨店數十年不變的模樣確實讓年輕人愛不起來。多年來百貨店的結構千篇一律,為了追求坪效,商場佈局緊湊,導致使用者體驗較差。百貨店自身的物業條件、資金實力、供應鏈能力等都限制了百貨店的想象力。

    其次,百貨企業商品經營能力最受人詬病的。由於多年來主要採用聯營出租的經營模式,百貨企業幾乎沒有採購部門,也因此失去了對品牌商的控制能力,但自營自採正在成為百貨店、購物中心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會長認為,目前百貨業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幾大難題:轉型遇到瓶頸阻力、成本壓力繼續提升、商品價格缺乏競爭力核心能力提升仍需時日

    百貨業的出路在哪裡

    零售老闆內參看來,在諸多探索中,百貨店目前主要有兩條出路:一是百貨店購物中心化,二是加大自採自營比例。

    百貨店購物中心化:比如大幅增加餐飲比例,增強招商能力、引進有競爭力的品牌,商品組合更加聚焦年輕客群。購物中心化,是適應消費者需求、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必然手段。

    增加自採自營比例:自採自營比例的增加,其實就是改變百貨店長期被人詬病的聯營模式,因為聯營讓百貨店“武功全廢”,而增加自營比例,其實就是重塑百貨企業對商品、價格、服務等的把控能力,從而提升競爭力和使用者體驗。

    在這條轉型路上,百貨企業變革的速度和決心至關重要。沒有一種商業模式能長盛不衰,唯有不斷適應市場變化才是長久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玄奘西行路線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