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右史

    王莽可不是一般人,西漢末年王氏家族,權傾朝野,顯赫一時,絕對是第一大家族。

    因此,王莽是一個標準的富家子弟和官二代。但是,王莽卻不是一個享樂縱慾的少年,互相攀比,而充滿了期待與理想,愛好學習,善於經營自己的名望。王莽的姑姑,姐姐先後進宮,王家的勢力更大了。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在王莽三十歲的時候,已經被封為新都候,開啟了收買人心的程序。

    從傳統史學角度來說,王莽是標準的外戚。擔任位高權重大司馬之後,王莽表面上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培植黨羽,覬覦小皇帝之位。54歲的時候,王莽權力如日中天,終於等不急了,取代了漢朝建立了新朝,還假惺惺地採取禪讓符命模式,顯得天命在己。

    可以說,王莽從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用了8年時間,才走上了人生巔峰。確實,王莽推進了一系列非常前衛的改革。

    歷朝歷代能夠成大事的,幾乎沒有一般人,至少也是富商大賈。一般人如果成了大事,只能說是時勢造英雄。但是,這個機率太小了,普通人畢竟都是普通人。

  • 2 # 歷史百家爭鳴

    王莽,是新朝的建立者,但後世的史學家並不認同王莽,所以王莽就在史學家的筆下變得一無是處,就是一個赤裸裸的篡位者。不過王莽能當上皇帝是其能力的表現,足以表現出王莽的能力不一般。

    當然王莽開始並不突出,年輕時父母雙亡,只能在叔叔家生活。不過王氏家族是當時有名的權勢家族,多人擔任將軍列侯,而家族也是王莽的跳板。恰逢王莽的姑姑是王政君,因王莽辦事認真,對人恭敬,尤其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前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同年王莽被任命為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雖然王莽當了高官,可他對人還是平易近人,禮賢下士,這就為他積攢了不少人氣,大家都認為王莽是個賢人,這就是王莽的宣傳牌。

    王莽的政治手段使得相當不錯,在競選大司馬時策劃幹掉了自己的表兄淳于長,並且還為了自己的名聲殺死兒子王獲。漢哀帝死後,王政君掌握大權,王莽也得以復出。但此後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漸暴露。他開始排斥異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趕走自己的叔父王立,又採取各種手段培養黨羽,使自己在朝中地位與日俱增。王莽因為自己也是外戚,為了杜絕漢平帝的外戚勢力崛起,將漢平帝的母親衛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國,禁止他們回到京師。除此之外,王莽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漢平帝,自己成為了漢朝的國丈。漢平帝死後,王莽立劉嬰為帝,但他是王莽的傀儡,並沒有權力。王莽的行為自然引起了劉氏家族的不滿,他們聚眾起兵,而這引起了王莽的稱帝野心。平定叛亂後的王莽藉機稱帝。

    王莽能當上皇帝,一是靠自己的能力,二就是靠他的外戚身份,這是他的敲門磚。

  • 3 # 一道知衡

    談到王莽,有的人會認為他像個穿越者,也有人會覺得王莽就是一個暴君。其實,沒有一個人是一點優點都沒有的,王莽也是如此。

    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個“乖巧”的青年。王莽年輕的時候,因為喜歡儒家學說,所以行為舉動都像儒生。他對待伯父王鳳、母親和嫂子等長輩都十分體貼尊敬,收養了變成孤兒的侄子,在民間一直有著孝悌友愛的名聲。

    在做官之後,王莽更是賢者形象,為了給百姓捐款,王莽甚至把自己的田地和俸祿都交了出來,這樣的舉動也得到百姓都表示了支援和擁戴。

    然而,登基之後的王莽彷彿變了一個人。

    他接連推行與實際不符的政策,最終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這些行為導致百姓紛紛起義。在王莽的新朝的統治下,百姓為了抵抗不能統一的錢幣,往往會自己鑄造錢幣來謀生。發現了這樣的事情,王莽不會改變自己的政策,反而會直接處罰,再將他的妻女沒為官奴。

    王莽統治時期的軍隊的軍紀也不檢點,給百姓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因為這些原因,評價王莽是暴虐的昏君也並不過分。一個人從萬人擁戴到暴虐的昏君,這中間都有哪些原因呢?

    1、王莽的權利慾望開始就在壓抑

    早在漢成帝統治時期,青年的王莽就是一個野心勃勃的男人。當年,太后王政君的外甥淳于長位居九卿,地位遠在於王莽之上。王莽為了除掉他,竟然暗中派人蒐羅淳于長的罪過,再讓別人舉報淳于長,最終淳于長被殺,王莽則憑藉忠誠正直在成帝面前有了存在感。

    後來,王莽成為了大司馬這樣的高官,就更加希望更上一層樓了。為了成為皇帝,他不斷對外結交官員,對內勸說太后王政君不要干涉朝政,目的就是要最終把皇權放在自己手裡。最終透過進位三公、女兒做皇后、製造祥瑞、獲得百官擁戴等步驟,王莽成為了皇帝。

    有的人演了一輩子好人就真的變成好人了,可是王莽不是這樣的,當慾望終於成真的時候,王莽想的第一件事就是釋放。普通人過於沉湎慾望都會家破人亡,皇帝就更會如此了。繼位之後的王莽經常頒佈不符合時令的法律,平時又在女色和聲樂上不加節制,一聽說百姓犯罪就判人家妻女充公,這樣的人從被擁戴到被評價為暴君,並不奇怪。

    2、王莽也曾推行過好的政策,只不過被百姓誤解

    王莽一開始並不是一個失敗的統治者,他也曾經在一些事情上起到過積極的作用。比如西羌作亂的時候,王莽就曾經派竇況前去討伐西羌,維護了漢朝西部的穩定。西羌被平定之後,西海就空出了大部分土地沒人耕種,為了開發這些地區,王莽就把觸犯了新法的百姓強行遷到西海,據記載,這樣的百姓有上千萬。

    從這個時候開始,怨恨王莽,暗地裡認為王莽暴虐的百姓就越來越多了。皇帝開發土地本無可厚非,但是因為手段用得不好,自然就無法被百姓理解。不對的政策,百姓無法理解,正確的政策,當時的百姓理解的也比較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姓紛紛給出了“差評”。

    3、後世的評價起到關鍵作用

    王莽其實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統治者,即使是在遠離權力的青年時期,王莽也是一個心裡嚮往權力、做事陰狠的政客。可以說,從一開始王莽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學士。原本因為錯誤的政策,王莽已經不斷被當時的百姓指責了,後來出身劉姓皇族的劉秀等人在起義中,更是讓王莽的暴虐的形象越來越具象化。

    藉著百姓心中對王莽的怨恨,漢室劉姓想要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皇權,必定要好好利用這一點。東漢建立之後,為了表示自己的正義和正統性質,朝廷統一說法,王莽自然變得越來越壞,越暴虐越符合篡位者的惡劣形象,這也是王莽的評價越來越差的關鍵原因。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王莽從被人擁戴到被指責為暴虐之君,就是因為他從成功的當權者變成了失敗者,而且他所做的功績和敗績,在漢室復辟之後,並不會被人所關注。

    在漢室的大臣和忠心百姓看來,王莽就是一個壞到骨子裡的人。

    可是,從全域性客觀來看,王莽能夠當上皇帝,跟自身勤奮好學有很大關係,受到百姓擁戴,跟他的勤政愛民也有關係,如果不是後期改革失敗,完全是一個勵志的典型。所以說,評價王莽應該從多件事情上客觀來看,而不是完全依靠史書和漢朝的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八個多月,胎動次數會比之前減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