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季文史
-
2 # 悟空帶上哮天犬
武!在一些書香門第教孩子讀書寫字都是有口訣的,所謂止戈為武!也就是老人教孩子(比武不用刀)武術用來強生健體的,一但用刀了,就是扯到了國仇家恨。而且很多朝代對於兵器有嚴格的規矩,所以大家在看水滸傳的時候,會發現一個特點,很多好漢都是隨身帶棍,而並不是大刀,習武之人自有武德,老派的師傅教徒弟也很嚴謹,並不是你家能教幾個學費就收你的,要看人的品德。
“止戈為武”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嚮往和平的美好感情。
止戈為武,制止戰事稱之為“武”。字面上是解釋“武”字由止、戈兩部分組成;另一方面也是說造字之初人們認為,能夠制止戰爭的才算“武”,武力存在的意義是維護和平。“止戈為武”出自《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書中記載:潘黨曰:“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莊王回答:“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潘黨(楚國大夫)認為楚莊王戰勝了敵國,應該讓敵人的後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國的威風。而楚莊王告訴潘黨:“武”字是由“止”和“戈”兩字合成的,真正的消滅暴亂,是永遠停止動用武器,這才是真正的武功。
01.特定的歷史環境和尚武的推崇。
“ 兵者,國之大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國與國之間侵略常有、戰事頻發,經常性比武,所以古代君王推崇武力就不在話下。他們認為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靠武力征服,必須靠武力保護和發展,所以一時間“尚武”蔚然成風。很多較為開化的君主為了國家的利益不受侵害,也大力發展武力,保護城池。
02.得民心者得天下。
楚莊王所處的時代,正值群雄割據,互相殘殺的時代。各國百姓因為戰事而顛沛流離,苦不堪言。一些國家為了割據一方,不惜犧牲一切代價,其結果民不聊生,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然而,歷代以來還有一些比較開化開明的君主,認識到戰爭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他們也深刻知道“大兵過後必有災年”的道理,所以以德治國,武力旨在維護和平和穩定的做法,深得百姓愛戴和期盼。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楚莊王便是其中之一。
03.“止戈為武”,和平開化。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武力,一個國家發展也離不開武力。然而,武力並不是侵犯,更不是殘害,而是保護。“止戈為武”在某種程度上是將戰爭平息,追求和平。但是當大國利益受到侵犯的時候,在和平解決無望的時候,肯定要以武力解決,這是毫無疑問的。和平年代,我們要時刻站在百姓的立場,考慮百姓福祉,一旦國家利益受到侵犯,正所謂草木皆兵,他們肯定也會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以武可以會友但切不可以武侵略。
一個國家的文明不是武力的體現,而是和平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