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柴墟子孫

    華應指虞朝時期在兩河流域蘇美爾各邦國總稱,炎、黃兩氏來自華氏族群。華在前夏在後。伊甸園存在於兩河流域蘇美爾邦國,在這裡到處都有各種人工培植果樹,蘋果、梨、李等樹,春色滿園花開,蘇美爾人又稱華族或華氏。華和花通假。我們華夏民族至今仍有兩河流域傳統、傳說,如披麻戴孝,麻是古代西亞人特有的衣服衣料,西亞原住民以色列喪葬也是披麻戴孝,還有人死歸西傳說。女媧、伏羲交配圖中國、西亞、古印度都有。公元前2214年因氣溫驟降,氣候乾燥,炎、黃、蚩尤邦國離開祖先生活四千年的故鄉,拋棄城池宮殿,巴比倫古典記載:公元前2200年蘇美爾邦國變成廢墟的景象。墟字是對舊國舊城的廢棄,甲骨文、〈山海經〉記載:崑崙墟,還有殷墟。經過長途拔涉翻越伊朗高原來到印度河流域,建立哈拉帕邦國,即夏朝。考古發現商朝之前中原未發現六畜,商朝建立後開始出現六畜。而六畜之中的家雞和牛正是夏朝所飼養的家畜,也是印度河地區原有物種。要說明一下夏朝變成廢墟200多年後,雅利安人才開始到達印度。哈拉帕城市規劃是內、外城,神廟。而漢長安、北京城都是外城、內宮城,天壇(神殿),雙方如出一轍。公元前1766年夏朝諸夏變成廢墟,夏人開始進入中原,諸夏(〈離騷〉中有“諸夏”)分裂成為上百個民族(有國外)。夏指在印度河流域在夏王治下以哈拉帕城為代表的各邦國總稱。華朝(虞朝)與夏朝合稱華夏子孫。

  • 2 # 林屋公子

    不是,網上流傳的“華族”“夏族”組成“華夏”完全是胡說八道。

    西周時期還只有“夏”沒有“華夏”的稱呼。《尚書·周書》中多次提到“夏”,比如《康誥》“我區夏”、《召誥》“有夏”、《多士》“殷革夏命”等等。這是文獻中關於“夏”最早記載,表示在殷商之前有個夏朝,而且周人自稱是夏人之後。武王伐紂後大封諸侯,於是周朝共同體下的諸侯也都稱為“夏”。這樣一來,“夏”不再只是血緣民族,而是文化民族。

    到了春秋時期,“夏”進一步加強了政治共同體的內涵,與“夏”“諸夏”相對的“夷”“四夷”不僅是政治上的敵人,更是文化上的落後者。同時也產生了“華夏”的稱呼,比如“楚失華夏”。“華夏”何解?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上下兩句應該是同義,裔和夷一樣,華和夏也一樣,大概都是同音假借,所以“華夏”其實就是“夏”。“中華”也就是“中夏”的意思。

    唐代孔穎達的《春秋左傳正義》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是後世學者附會的解釋。不過,“夏”確實有大的意思,而“華(花)”也有美麗的意思。但無論如何,“華夏”的“華”是從“夏”引申出來的,和什麼華山、華胥氏、重華(舜)都沒有任何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三十而立,30歲後人生目標到底怎麼選擇,是選擇多陪伴家人還是打拼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