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通貫影視

       昔陽縣的大寨村,在那特殊的年代,堪稱是大名鼎鼎。大寨村旁有座虎頭山,還真應了那句老話:“山不在高,卻很有名

    。”在山半腰的蒼松翠柏中,長眠著兩位頗有名氣的老人———一位是大寨事業的締造者陳永貴;一位是大文豪郭沫若。

      

    據瞭解情況的人講,郭沫若生前並沒有說過要在大寨造墳立碑之事,彌留之際,留下遺言說:死後將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  至於後來的立碑造墓,那是大寨人的多情多義之舉,也是對郭老的敬仰敬重之情。

      

    那麼,郭沫若為什麼要留言骨灰撒大寨?這中間還有一段情緣。1965年冬,當時已73歲高齡、身為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為響應毛主席、黨中央關於“農業學大寨”的號召,親率中科院的科學家們,奔赴大寨參觀訪問,學習“取經”,實行“三同”,一塊戰天鬥地;在向大寨人學習的同時,也為大寨人科學種田傳授科學知識,既當學生,又當先生,與大寨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大科學家向農民學習,接受教育,這是那個時代的特色!

    郭沫若在此間參觀學習時,詩興大發,心情激盪澎湃,揮毫寫下了《頌大寨》詩: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人是千里人,樂是天下樂。

      狼窩成良田,凶歲奪大熟。紅旗毛澤東,紅遍天一角。隨後,郭沫若又乘興寫了《參觀大寨展覽館有感》詩一首,同時刊發在當年12月7日的《人民日報》上。  尤其是他寫的“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這兩句,更富有哲理性與辯證法,有先見之明,後來的實踐發展也確實證明,大寨雖跨入了榮耀之巔,也仍有自己的不足與弱點,“大寨學全國”,提醒得很必要,很及時。

      在這點上,就是現在的大寨人,每提到此,也爭誇郭老有遠見,有眼力,話實在,講科學,不愧是大科學家。  若當年大寨真能放下架子“學全國”,彎路還會走得那麼遠嗎?後來還有件事一直牽掛在郭沫若心裡,那就是他在大寨時,曾應承下一句話:等今後有空了,一定再到大寨來看看。

      哪知年事已高,身不由己的事常常難免,這句話沒能兌現,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與世長辭。郭沫若是個言而有信、說話算數的人,心願只好變成了“將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遺言。  

    199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的百歲誕辰。

      這天,大寨人懷著對一代文豪的深情,在虎頭山半坡的松柏茂盛處,對郭沫若骨灰進行了隆重而又簡樸的安放儀式。

  • 2 # 陳老牛1

    絕對是效法周總理讓靈魂歸返自然,歸返祖國山河的作法。郭是熱愛毛主席提倡的大寨精神,熱愛艱苦創業的大寨人民,才讓把自己的骨灰撒到大寨的土地上,以便永與大寨人民為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心理學等方面分析,人為何進到醫院會感到十分焦慮?